端午节是中国法定节假日,这一规定由国家法律和行政法规明确确立,旨在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。
一、法律依据与政策规定
根据《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》(国务院令第513号,2007年修订,2008年1月1日起施行),全体公民放假的节日包括“端午节,放假1天(农历端午当日)”。此后,2013年、2024年国务院对该办法进行修订,均保留了端午节作为法定节假日的地位。2025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《关于2025年部分节假日安排的通知》再次明确,端午节放假调休或连休3天(如逢周三则只在当日放假),进一步确认了其法定节假日属性。
二、实施时间与具体安排
端午节自2008年起正式纳入国家法定节假日体系,至今已连续实施多年。每年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法定假日,若恰逢周末(如2025年端午节为农历五月初五,对应公历5月31日周六),通常会通过调休形成连续假期(如2025年端午节放假时间为5月31日(周六)至6月2日(周一),共3天)。
三、法定节假日的意义
将端午节列为法定节假日,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(如赛龙舟、吃粽子、挂艾草等习俗),也是保障劳动者休息权利的重要举措。通过法定假期的形式,让民众有更多机会参与传统节日活动,增强文化认同感和民族凝聚力。
文章版权声明:除非注明,否则均为天海易学原创文章,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