比丘十八物是谁的东西

admin

比丘十八物是古代大乘比丘(受具足戒的男性出家人)日常生活中必须随身携带的十八种物品,属于其修行与生活的核心资具。这些物品并非个人私有财产,而是佛教戒律规定的“应护持物”,承载着实用功能与深刻的精神象征意义。

1. 所属主体:大乘比丘

比丘十八物是大乘佛教对出家人的明确要求,主要用于头陀行(严格的苦行修行)或游方乞食(四处参访、弘法)。小乘比丘(如南传佛教比丘)的随身物品则简化为“比丘六物”(三衣、钵、坐具、漉水囊),无需携带全部十八物。

比丘十八物是谁的东西

2. 物品的性质:戒律规定的“应护持物”

根据《梵网经》《菩萨戒义疏》等佛教经典,比丘十八物是大乘比丘“常随其身”的必备物品,亏其一则犯轻垢罪(轻微的戒律过失)。其中,三衣(僧伽梨、郁多罗僧、安陀会)为最核心的资具,离三衣则犯“舍堕”(需向他人忏悔的重垢罪);钵(应量器,盛食物的用具)次之,离钵犯“突吉罗”(中等过失);其余物品(如杨枝、澡豆、锡杖等)离之则犯轻垢罪。

3. 功能与象征的双重意义

比丘十八物不仅满足出家人基本的生活需求(如清洁、饮食、住宿),还具有重要的佛教表法功能:

杨枝(齿木):用于清除口臭,象征“净口业”;

澡豆(豆粉):用于清洁身体,象征“净身业”;

三衣:以“坏色布”(浊色)制成,象征“除三毒”(贪、嗔、痴);

钵(应量器):提醒比丘“一钵知足”,远离贪求;

锡杖:步行时振动发声,警示虫类(慈悲),象征“竖贤圣标帜”(修行者的身份)。

综上,比丘十八物是大乘比丘基于戒律要求、用于修行与生活的必备物品,其归属为“大乘比丘所应护持的资具”,而非个人私有财产,体现了佛教“少欲知足、慈悲为怀”的修行理念。

文章版权声明:除非注明,否则均为天海易学原创文章,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