洛阳过节的风俗有哪些

admin

年三十儿:贴春联与“送穷”

年三十儿是春节的关键节点,家家户户要贴春联,部分地区(如偃师伊河以南)还有贴门花的习俗——用红绿彩纸剪成“福”“春”或“麻姑献寿”等图案,贴于门楣、屋门或天地全神、老灶爷的神位旁,增添喜庆。贴完春联后,孟津等地有“送穷”仪式:将旧犁铧或铁片烧红,用铁瓢装着,边走边往热犁铧上倒醋,同时念叨“接礼(犁)接礼,一股白气,一股升天,一股入地,喜神进来,穷鬼出去”,寓意驱邪纳福。

大年初一:迎新与祭祖

洛阳过节的风俗有哪些

大年初一五更时分,老少起床,孩子们“拾鞭筒儿”(捡鞭炮),大人放鞭炮、下饺子(有的将包入饺子,谁吃到象征有福气)。之后,全家穿新衣、挂灯(老城挂宫灯,乡下挂马灯或煤油灯),先到“祖先堂”或“家堂”行礼祭祖,摆供品、焚香、叩拜,表达对先人的缅怀。之后,晚辈向长辈行叩头礼或鞠躬礼,长辈给压岁钱(又称“压腰钱”,寓意压住邪祟,让孩子平安长大)。

破五:开禁与“送穷灰”

正月初五俗称“破五”,初一至初五的禁忌(不动刀剪、不扫地、不讲忌讳)在此日开禁。这天,老城、孟津等地有“送穷灰”习俗:将自家垃圾倒在街头,插上香点燃,跪地向“穷神”磕头,然后捡砖瓦(象征金银财宝)带回家,放在屋门后或床下,寓意“送穷接福”。

正月十五:闹元宵与社火

正月十五是春节的 *** ,主要有赏花灯(隋唐洛阳城遗址公园、王城公园等举办灯会,有传统宫灯、现代彩灯)、舞龙灯(火街龙灯最为有名,龙口喷火焰,舞者配合默契,宛如蛟龙闹海)、社火表演(排鼓、踩高跷、舞狮子、划旱船等,锣鼓喧天,热闹非凡)。还有“猜灯谜”“放烟花”等活动,延续“火树银花合,星桥铁锁开”的盛唐夜景。

元宵节风俗

挂灯与观灯

正月十四试灯(搭神棚、扎灯山,摆放鱼灯、兔子灯、龙灯等),正月十五正灯(全城张灯结彩,隋唐洛阳城遗址公园、王城公园等举办大型灯会),正月十六落灯(谢幕阶段,但仍可赏灯)。民间认为“灯”象征光明与希望,全家老少一起观灯,寓意“团团圆圆”。

社火表演

社火是元宵节的核心活动,包括排鼓(用整张牛皮 *** 的大鼓,直径1米以上,配大铙、大锣,声势浩大)、舞龙灯(洛阳龙灯挂白胡子,表示资格老,表演时火弹子开路,龙身左右穿梭,龙口喷火焰)、踩高跷(演员踩着高跷,扮演各种角色,如孙悟空、猪八戒等,边走边表演)、划旱船(用竹篾扎成船形,演员扮演船娘子,边划边唱)等,场面热闹非凡。

吃元宵

元宵是元宵节的传统食品,用糯米粉包上糖馅(或豆沙、芝麻等),搓成圆形,煮熟后食用,象征“团圆美满”。洛阳人有“正月十五吃元宵,一年顺顺当当”的说法。

中秋节风俗

祭月与拜月

中秋之夜,洛阳人有“圆月”(拜月)的传统:在院子东南角摆八仙桌,桌上放枣糕(底层是面,上层用面捏成“玉兔捣药”“莲花”等造型,染上颜色,放鲜红大枣)、月饼(提糖月饼或自炕月饼,甜月饼用核桃仁、花生仁做馅,咸月饼用花生、芝麻做馅,中间鼓出包,咬开有“沙沙”声)、梨、枣、石榴、葡萄四色供果。全家女性(“男不圆月,女不祭灶”)在辈分更大的老人率领下,跪拜月神,祈求“保佑全家平平安安”。

吃月饼与枣糕

提糖月饼是洛阳传统月饼,类似烧饼大小,硬邦邦的,里面有核桃仁、花生仁、红绿丝等馅儿,每包4个,摆成金字塔状,是送礼用的;自炕月饼是自家 *** 的,用月饼模子(刻有“玉兔”“花好月圆”等花纹)压制,放在鏊子上炕,又焦又脆。枣糕是中秋特色食品,蒸熟后热气腾腾,颜色鲜艳,寓意“步步高升”。

送糕

中秋节前后,娘家要给出嫁的女儿送枣糕(用细白面沾大红枣蒸成,呈圆塔状,二层或三层,层与层相错压,外沿捏成虎头、猪头、佛手等形状,顶层饰以牡丹、荷花,涂可食颜色)。讲究的人家会做成蝴蝶、青蛙、唐僧取经等花样,枣糕既能食用,又是面塑工艺,寓意“高看”(“糕”谐音“高”),希望婆家高看自己的闺女。

文章版权声明:除非注明,否则均为天海易学原创文章,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