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. 试花灯:为迎接正月十五元宵节,民间会在这天搭建灯棚、悬灯结彩,并进行游艺节目的预习(如舞龙、舞狮彩排)。街头会出现各式各样的花灯,形成“灯市”,小商贩也会提前售卖灯笼,营造浓厚的节日氛围。
2. 拜临水娘娘:民间将正月十四视为“临水娘娘”(又称“顺天圣母”)的诞辰。传说她是唐朝大历年间的人,后来成为拯救难产妇女的保护神,因此妇女们会前往庙宇祭拜,祈求生产顺利、母婴平安。
3. 喝亮眼汤:正月十四夜,人们会喝“亮眼汤”(通常用青菜、麻糍或糊辣羹 *** )。这一习俗寓意“明目醒神”,既为春节收尾,也提醒人们振作精神开始新一年的工作。部分地区还有“撒乌梓”的传统(将山上野生野果撒在房屋角落),寓意“老鼠瞎眼、猫眼更亮”,保护粮食不被老鼠侵害。
4. 守财神:传说正月十四财神会下凡巡视人间,因此家家户户会“间间迎”(每间屋子点蜡烛),从傍晚到次日清晨点“长夜灯”,希望财神看到家里的诚意,分发粮食和财富。儿童会拉着毛兔灯满街跑,象征“引财入门”。
5. 食糟羹:浙江台州地区将正月十四作为元宵节,传统习俗是吃“糟羹”(用酒糟、米粉、蔬菜、肉类等熬制而成)。这一习俗源于唐初筑城犒军(尉迟恭征民工修筑台州城,用糟羹御寒)或明代孝子改节(秦鸣雷为让伯母吃上节日口福,将元宵节提前至正月十四),象征团圆和丰收。
6. 送蛴蟆儿:四川蓬溪县新星乡等地的传统活动,正月十四夜,大人小孩会举着“蛴蟆儿灯笼”(用嫩竹、彩纸 *** ,形状像青蛙)插到田间、河滩,同时唱民谣(如“十四夜,送蛴蟆儿,送到你外婆那儿去吃酸醪糟”),寓意送走瘟疫、祈求健康。
7. 伏羲诞辰祭祀:甘肃天水一带称正月十四为“伏羲诞辰日”(伏羲为人宗爷),人们会准备整猪、整羊、水果等祭品,举行祭祀活动(读祭文、唱戏、耍社火),祈求伏羲保佑岁岁平安、人寿年丰。祭祀后,供品会分给朝拜者,意为“祖先赐食”。
8. 偷青:客家人传统习俗,正月十四夜,青年男女三五结伴到别家菜地“偷青”(摘取葱、蒜、萝卜、生菜等)。传说“偷青”能“偷”来一年的好运气,若被主人发现并挨骂,更被视为“好运加倍”。
9. 走大桥:浙江舟山海岛的传统习俗,正月十四夜,妇女会结伴走过十座桥,寓意“渡过厄运、丢掉百病、出入平安”。这一习俗源于对健康的祈愿,认为走桥能驱散身上的晦气。
二、正月十四的主要禁忌
1. 忌遇殡葬:正月十四是喜庆的日子,人们认为遇到殡葬队伍或接触死亡相关事物会沾上“晦气”,影响全年运势,因此会尽量避免路过葬礼现场。
2. 忌吵架骂人:正月十四是“迎财神”“守财神”的日子,“和气生财”是传统观念,吵架骂人会破坏家庭和睦,被认为会招来霉运,影响财运和全年运势。
3. 忌打碎器物:“碎”与“岁”谐音,打碎碗碟、杯子等器物被视为“破运”,象征“破岁”(破坏一年的好运)。若不小心打碎,需用红纸包裹碎片并念“岁岁平安”化解。
4. 忌洗衣被:民间认为“水代表财气”,正月十四洗衣被会将家里的财气“洗掉”。正月十四仍是新年期间,洗衣服被视为“亵渎神灵”,影响节日的喜庆氛围。
5. 忌剃头:传统说法“剃头伤舅”(源于清朝剃发令的误解),正月十四剃头被认为会对舅舅不利,因此人们会避免在这天剃头。
6. 忌教训小孩:正月十四讲究“欢乐祥和”,教训小孩会破坏节日氛围,被认为会让小孩在新的一年里“容易与人争执”,不利于成长。
7. 忌请医生/吃药:正月十四忌请医生或吃药,认为这会“招病”,导致全年“药不离身”。药品也不能放在窗台,以免“冲撞神灵”。
8. 忌宿娘家(部分地区):旧时认为“正月不空房”,外嫁女儿正月十四回娘家会被邻居误解为“对娘家人不好”,甚至认为会“带走娘家的好运”,因此部分地区有此禁忌。
9. 忌动土:传统观念认为“动土会惊动土地神灵”,正月十四动土会给家庭带来不好的影响(如破财、生病),因此人们会避免在这天进行挖土、修房等活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