温州民间素有“中秋祭月”的传统,源于对“月光佛”(月亮神)的信仰,无论贫富皆视为重要仪式,核心是通过摆设供品、礼拜月神,表达对团圆、丰收的祈愿。
1. 祭月前的准备:供品与道具
祭月前的筹备充满地方特色:
核心供品:以“大月饼”为重,通常直径约1尺、厚0.5寸,外覆芝麻,内实无馅(俗称“月光饼”),象征“团圆”;周边搭配10只小碟,盛放瓜果、特制动物糕饼(如兔形、鱼形),寓意“十全十美”。
辅助供品:大月饼中央置小玻璃金鱼缸,养各色金鱼(象征“年年有余”);两侧摆放小烛台,点燃红烛烘托气氛。
其他装饰:部分家庭会将玛瑙、珊瑚、碧玉等小物件及花卉、盆景摆出,既是赏月点缀,也体现家庭品味。
2. 祭月的流程:传统仪式的传承
温州祭月遵循“敬神、祈福”的传统框架,步骤严谨且富有仪式感:
场地布置:月亮升起后,于中庭摆放小桌或茶几,将供品按“中心大月饼+四周小碟+两侧烛台”的布局陈列,面向月亮方向。
上香祭酒:由家庭女性长辈(主祭)主持,执事递上三支香,主祭点燃后向月神鞠躬,插入香炉(三上香);再斟满酒爵,洒酒于地(三祭酒),象征“敬献月神”。
读祝与焚祝:执事呈上“月光祝文”(多为赞美月神的短诗,如“月光如水,庇佑安康”),主祭借月光诵读;诵毕,将祝文与月光纸(印有月神图案的纸)焚烧,寓意“传递心愿”。
拜月仪式:主祭唱“拜月”,参祭者(女性为主,遵循“男不拜月”传统)行“再拜”之礼(拜两次);随后从献环节,参祭者依次到奠席前上香、默许心愿(如“求家庭平安”“子女学业进步”)。
3. 祭月的参与者:性别与传统的分工
温州祭月严格遵循“男不拜月,女不祭灶”的传统:
主祭与参祭者:以年长女性长辈(如祖母、母亲)担任主祭,负责主导仪式;其他女性成员(如女儿、儿媳)按长幼顺序参与从献(上香、拜月)。
协助者:男性成员多担任赞礼(主持仪式流程)、执事(传递香烛、供品)等辅助角色,不直接参与拜月。
4. 祭月与其他习俗的关联
温州祭月并非孤立活动,而是与中秋其他习俗深度融合:
小摆设:节前,城区打锣桥、府头门一带有香炉、烛台、金鱼缸等小型摆件售卖,家庭采购后用于祭月陈列,既是供品的一部分,也成为邻里间“炫耀”的资本(如比拼摆件的精致程度)。
家宴:祭月后,全家围坐中庭,分食大月饼(按人口切分),搭配芋头、粉干、老鸭等时令菜肴(芋头象征“年年有余”,粉干谐音“分官”,寓意子女事业有成),共享团圆之乐。
游河船:上世纪五六十年代,塘河两岸的小伙子会划船赏月,船中摆满赏月食品,躺在舱内拉琴唱歌,体验“月亮走我也走”的意境,成为温州中秋特有的水上习俗。
温州人的祭月习俗,既有对传统月神信仰的坚守,又融入了地方工艺(如小摆设)、饮食文化(如月光饼、芋头)和社区互动(如游河船),成为瓯越文化中极具辨识度的中秋符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