远古时期,世间有个瘟神,平日里沉睡不醒,每到立夏便苏醒过来,背着装满瘟疫的口袋到人间散播疾病。孩子体质娇弱,是最易感染的人群,患病后往往会出现身体疲劳、四肢无力、食欲减退、逐渐消瘦的症状(古人称为“疰夏”)。母亲们心疼孩子,纷纷到庙里祈求女娲娘娘解救。
女娲娘娘是守护人间的神灵,曾用五色石补天拯救世界,听闻瘟神的恶行后,决定为民除害。她找到瘟神,严厉警告:“不准你伤害我的孩子!”瘟神不服,挑衅地问:“你的孩子在哪里?”女娲娘娘指着人间说:“衣襟前挂着蛋袋的孩子,都是我的子孙!”
立夏这天,瘟神再次来到人间,看见每个孩子胸前都挂着蛋袋,以为都是女娲娘娘的孩子,不敢轻易散播瘟疫。他气急败坏地在人间游荡,最终因无处下手而累死在路上。为了纪念女娲娘娘的保护,也为了让孩子远离疰夏,百姓们便在每年的立夏之日,给孩子的胸前挂上煮熟的鸡鸭鹅蛋,这一习俗就此流传下来。
传说背后的文化内涵
除了驱邪避疫的传说,立夏吃蛋还蕴含着古人对健康和平安的期盼。古人认为,鸡蛋圆溜溜的形状象征着生活的圆满,立夏日吃蛋能祈祷夏日平安,帮助孩子抵御疰夏的困扰。立夏后农事逐渐繁忙,吃蛋也能补充体力,应对夏季的辛劳。随着时间的推移,吃蛋的习俗逐渐演变为“立夏蛋”,并衍生出挂蛋、斗蛋等有趣的民俗活动,成为立夏时节更具代表性的传统之一。
文章版权声明:除非注明,否则均为天海易学原创文章,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