惊蛰是二十四节气中标志着仲春开始的节点,民间素有“春雷惊百虫”的说法——春雷乍响,蛰伏于地下冬眠的蛇虫鼠蚁纷纷苏醒,四处活动。古时农耕社会,害虫会啃食庄稼、破坏农事,给农民带来损失;潮湿温暖的环境也容易滋生霉菌、异味,影响生活。人们会在惊蛰当日手持清香、艾草,熏蒸家中四角,以香味驱赶蛇虫、蚊鼠及霉味,这是“打小人”习俗的最初形态。
随着时间推移,这一习俗逐渐从“驱虫”延伸到“驱小人”。古人认为,惊蛰不仅是虫蚁苏醒之时,也是“小人”(如搬弄是非者、背后使坏者)开始活动的时期。这些“小人”如同害虫一般,会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困扰,如阻碍前程、破坏人际关系、引发口舌是非。为了抵御这种“小人霉运”,人们开始用拍打纸制人偶的方式,象征性地驱赶身边的小人。最初的“打小人”可能只是简单的拍打行为,后来逐渐演变为用木拖鞋、鞋子等工具,一边拍打一边念诵咒语(如“打你个小人头,打到你有气冇定抖,打到你食亲野都呕”),以此宣泄内心的不满,祈求新一年远离小人纠缠。
在“打小人”习俗的发展过程中,祭白虎成为其重要组成部分。民间传说,白虎是“口舌、是非之神”,每年惊蛰这天会出来觅食,开口噬人。若犯之,年内易遭小人算计,诸事不顺。为了安抚白虎,人们会用纸绘制黄色黑斑纹、口角带獠牙的白老虎,以肥猪血或生猪肉喂之(或抹其嘴),使其吃饱后不再“出口伤人”。祭白虎的仪式与“打小人”相结合,进一步强化了“驱小人、避是非”的寓意——既通过拍打纸偶赶走具体小人,又通过祭白虎镇压抽象的是非之神,双重保障来年的顺遂。
如今,“打小人”已成为惊蛰节气的标志性民俗之一,尤其在南方地区(如香港)盛行。香港铜锣湾鹅颈桥因“三叉路口”的地势(传统认为杀气大、适合驱邪),成为打小人的热门地点。每到惊蛰,不少市民会前往此处,委托拜或自行进行打小人仪式:用纸剪出代表小人的纸偶,写上其姓名或生辰八字(也可不写),然后用鞋子、香枝等拍打纸偶,同时念诵祈福咒语。整个过程既有对“远离小人”的期盼,也有宣泄情绪的心理慰藉,并非单纯的恶毒诅咒。
从“驱虫”到“驱小人”,惊蛰“打小人”风俗的变化,本质上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——希望通过简单仪式,赶走生活中的困扰,迎来新一年的平安与顺遂。这种习俗虽带有些许迷信色彩,却承载着民间对“趋吉避凶”的朴素追求,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极具特色的部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