周代起,立秋被视为重要岁时节点。当日天子会亲率三公九卿、诸侯大夫至西郊迎秋,并祭祀少嗥、蓐收等秋神;汉代沿袭此制;唐代立秋亦祀五帝于四郊。这些仪式体现了古人对季节更替与农事节律的敬畏与顺应。
二 民间食俗与生活仪式
贴秋膘:以悬秤称人,与立夏体重相比,若减轻则称“苦夏”,立秋后以食补“以肉贴膘”,常见有炖肉、烤肉、红烧肉等,北方尤盛。
啃秋/咬秋:立秋日食西瓜、甜瓜,寓意“咬住秋凉”,抒发丰收喜悦,南北皆有,尤在北方与江南流行。
食秋桃:在浙江杭州一带,立秋每人食一秋桃,桃核留藏至除夕焚灰,寓“除瘟疫、保安康”。
秋社:源于秋季祭祀土地神,后世多定于立秋后第五个戊日,有食糕、饮酒、妇女归宁等习俗,感恩农作、祈愿丰年。
称人:清代起流行立秋称体重,与立夏对比,以验“夏中之肥瘦”,重在取吉与调摄起居。
立秋水与赤小豆:部分地区立秋正刻饮“立秋水”,或以井水吞服赤小豆七粒(亦有十四粒之说),祈愿秋来不闹肚、少疾患。
悬秤称人:民间沿袭清俗,立秋再称人,既观体重变化,也寄托对健康与顺遂的期待。
三 农事与乡里活动
晒秋:在湖南、江西、安徽等山地村落,因地形限制,民众多在房前屋后、窗台屋顶晾晒辣椒、玉米、稻谷等,形成极具辨识度的“晒秋”景致,象征丰收与喜悦。
秋忙会:多在农历七八月举行,集农具、粮食、牲畜、布匹等交易与戏剧、杂耍表演于一体,为秋收秋种做准备,亦促进乡里交流。
秋收互助:邻里互帮抢收玉米等作物,讲求“头茬、二茬、三茬、捞空茬”有序颗粒归仓,体现农耕社会的协作。
占卜与农谚:民间常据立秋时令与天气卜秋,如“立秋三场雨,秕稻变成米”“秋前北风秋后雨”等,用以预判收成与农事节奏。
四 时令与物候提示
立秋三候:一候凉风至,二候白露降,三候寒蝉鸣,标志暑热渐退、昼夜温差增大、清晨露重、虫鸣转凄清。
气候特点与入秋:立秋并不等于“入秋”。气象学上,需连续5天滑动平均气温低于22℃方视为入秋;全国大部在此时尚处“三伏”或“秋老虎”期,常呈白天热、早晚凉的“尜尜天”,真正明显转凉多在9月中下旬前后。
交节点:立秋一般在每年公历8月7日至9日之间,当太阳到达黄经135°之时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