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逢七不出门 逢八不回家”的含义与出行忌讳关联
“逢七不出门 逢八不回家”是中国传统民间出行禁忌俗语,核心是通过日期选择规避潜在风险,表达对旅途平安的祈愿。其中,“逢七不出门”指农历每月初七、十七、二十七日不宜远行,“逢八不回家”指农历每月初八、十八、二十八日不宜从外地归家。
一、“逢七不出门 逢八不回家”的主要含义解释
1. 数字谐音禁忌:
“七”在部分方言中与“凄”(凄凉、离散)谐音,“八”与“发”(发财)暗含“分家”(分离)之意,古人认为逢七之日天地气场不稳,出行易遇意外;逢八之日归家可能破坏家庭运势,故有此忌。
2. 家庭责任与社会道德约束:
更深入的解释强调“七不出门”是对男性家庭责任的提醒:出门前需安顿好家中“柴、米、油、盐、酱、醋、茶”七件基本生活所需,确保家人衣食无忧;“八不回家”则是对社会道德的要求,指出门后需遵守“孝、悌、忠、信、礼、义、廉、耻”八项做人准则,若违背其中任何一条,无颜面对家人,故不宜归家。
二、出行忌讳的其他凶日
除“逢七不出门 逢八不回家”外,传统出行禁忌还包括以下凶日:
1. 十三日忌出远门:“十三”与“失散”谐音,古人认为此日出行易与亲友分离或遭遇意外。
2. 杨公忌日:共有13个固定日期(正月十三、二月十一、三月初九等),源自二十八宿循环体系,传统认为这些日子诸事不宜,尤其忌出行、开张。
3. 月忌日:农历每月初三、初五、初十等日期,因与节气更替相关,古人认为天地能量转换时出行风险倍增。
4. 六、腊月忌出行:农历六月酷暑、腊月严寒,古代交通条件下极端天气大幅提升出行风险,故有“六、腊月出门,神仙也遭难”的谚语。
三、补充:古代出行的其他避讳
除日期选择外,古代出行还有诸多细节禁忌,如忌夜间行路(照明差、野兽出没)、忌与女人为伍(男尊女卑观念及对女性经血的恐惧)、忌说“翻”“沉”等不吉利话语、忌打碎碗碟(视为不祥之兆)等,这些均体现了古人对出行安全的重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