苗族挑花,又称“数纱”,是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泸溪县等苗族地区的传统民间工艺,以“竖数3根纱、横数4根纱”的疏经密纬规律织绣,采用几何、抽象构图(二方连续、四方连续为主),起始针与结束针在同一位置,正面背面均成花样,是苗族同胞传承历史文化、表达审美情感的重要载体。其图案大致分为氏祖崇拜、图腾崇拜、自然崇拜、吉祥纹样四大类,蕴含迁徙史、生产生活及神话传说,如枫叶花、阳球花等纹样反映了苗族早期文明痕迹。
传承人物:坚守与创新的接力者
杨春英(国家级非遗传承人):13岁跟随姑姑学习数纱,从艺60余年,作品注重弘扬苗族传统文化,如《春耕图》以农夫、耕牛、犁轭等元素展现对土地的热爱。她严守“数纱无底稿”的传统,针脚规范、图案细腻,作品多次入选国家级、省级展览并获奖,2018年获评国家级非遗传承人。
滕静蓉(新生代传承人):原本从事政协工作,因下乡调研发现深山绣娘经济困难,辞职成立公司推广挑花技艺。她对传统图案装饰及色彩进行创新(如块应用),推动传统与现代交融,作品《蝴蝶妈妈》《盘瓠神犬》等亮相湖南省文化馆专题展及第八届中国非遗博览会;与武汉纺织大学合作开发苗族挑花蓝染服饰,登上2024武汉时装周。通过开办传习基地、非遗工坊、景区门店,培养15名各级传承人,带动1200余名深山绣娘就业增收。
传承现状:挑战与机遇并存
随着时代发展,苗族挑花面临诸多挑战:现代审美变化导致传统图案需求减少,市场狭小、价格偏低,年轻人因收入问题不愿学习,技艺边缘化、创新不足。但与传承人积极推动传承:泸溪县实施“泸溪新力量”行动,支持传承人通过“非遗+旅游”“非遗+教育”模式拓展影响力;滕静蓉等新生代传承人将传统技艺与现代时尚结合,开发文创产品,扩大海外市场(部分产品远销法国、意大利、加拿大)。
传承举措: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型
为推动挑花传承,各方采取多项举措:层面,泸溪县举办“挑花苗绣非遗技能”培训班(2023年组织培训1000余人,完成550人次绣娘专项职业技能鉴定);传承人层面,滕静蓉通过“非遗+旅游”打造综合性非遗文化展示体验馆,让游客互动体验;滕静蓉、杨春英等传承人走进校园、社区,开展公益教学,传递挑花技艺与文化故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