白露: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五个节气,秋季的第三个节气
白露是二十四节气中第十五个节气,也是秋季的第三个节气(干支历申月的结束与酉月的起始),于每年公历9月7日至9日交节。其命名源于自然现象——“水土湿气凝而为露,秋属金,金色白,白者露之色,而气始寒也”(《月令七十二候集解》),标志着孟秋时节的结束与仲秋时节的开始。
一、气象内涵:昼夜温差大,寒生露凝
进入白露节气,夏季风逐渐被冬季风取代,冷空气南下频率增加,加上太阳直射点南移导致北半球日照时间缩短、强度减弱,夜间地面辐射散热加快,气温下降速度显著提升。全国大部分地区昼夜温差可达8℃16℃,成为一年中温差更大的节气之一,民间素有“白露秋分夜,一夜凉一夜”的说法。空气中的水汽在清晨或夜间遇冷凝结成细小的水滴,附着在花草树木的茎叶或花瓣上,形成晶莹剔透的露珠,“白露”之名由此而来。
二、物候内涵:候鸟迁徙,百鸟储食
古人将白露分为三候,生动描绘了这一时节的物候变化:
一候鸿雁来:鸿雁是候鸟迁徙的典型代表,白露时节,北方气温下降,鸿雁开始成群结队从北方飞往南方,寻找温暖的越冬地。
二候玄鸟归:玄鸟即燕子,同样为候鸟,白露时南迁以躲避北方即将到来的寒冬。
三候群鸟养羞:“羞”同“馐”,意为美食。百鸟感知到肃杀之气,开始储存干果、粮食等食物,为冬季的生存做准备。
三、农事内涵:秋收秋种的关键期
白露是农业生产的重要节点,既有收获的喜悦,也有播种的忙碌:
秋收:东北地区开始收获谷子、高粱、大豆,部分地区采摘新棉;华北地区秋收作物(如玉米、棉花、花生)成熟,需及时收割并做好选种留种;西北地区开始播种冬小麦;西南地区“白露白茫茫,谷子满田黄”,水稻、谷子进入收割高峰,晚秋作物(如玉米、甘薯)需加强田间管理,促使其早熟以避免低温霜冻。
秋种:东北、西北地区抢种冬小麦,华北地区做好送粪、翻耕、平整土地等准备工作,为冬小麦播种奠定基础。
农技要点:白露时节,冷空气日趋活跃,需防范低温冷害对晚稻抽穗扬花的影响;黄淮、江淮及华南等地要抓住气温较高的时机浅水勤灌,促进作物生长;华南地区需注意防治稻瘟病、菌核病等病害。
四、文化与民俗内涵:传统仪式与养生智慧
白露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,民间形成了多样的习俗与养生传统:
收清露:古人认为白露时的露水是秋之精华,具有延年益寿、治愈百病的功效。《本草纲目》记载:“秋露繁时,以盘收取,煎如饴,令人延年不饥;百草头上秋露,未晞时收取,愈百病,止消渴,令人身轻不饥,肌肉悦泽”。这一习俗成为白露更具特色的“仪式”。
饮白露茶:白露茶是白露时节采摘的茶叶,茶树经过夏季酷热,此时正处于生长佳期,茶叶既不像春茶那样鲜嫩不经泡,也不像夏茶那样干涩味苦,而是带有独特的甘醇清香,深受老茶客喜爱。
吃番薯:番薯富含蛋白质、淀粉、维生素及多种矿物质,有“长寿食品”之称。民间认为白露吃番薯可避免饭后胃酸,因此旧时农家多以番薯作为白露节的食物。
祭禹王:江苏太湖地区有白露祭禹王的传统,禹王是传说中的治水英雄,太湖渔民称其为“水路菩萨”。每年白露时节,渔民会举办盛大香会,祭祀禹王以感恩其治理水患的功绩。
养生提示:白露时节,早晚气温较低,需注意防寒保暖,避免赤膊露身,以防着凉;秋季气候干燥,易引发鼻腔疾病、哮喘病和支气管病,饮食宜以清淡、易消化且富含维生素的食物为主,如雪梨、甘蔗、银耳、蜂蜜等,少吃鱼虾海鲜、生冷炙烩等食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