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. 天文意义:夏至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被确定的节气(公元前七世纪古人用土圭测日影确定),通常在每年公历6月21日或22日。此时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到达一年的最北端(几乎直射北回归线),北半球各地白昼达到全年最长(纬度越高,白昼越长,如北极圈以北地区出现极昼);民间有“吃过夏至面,一天短一线”的说法,因为此后太阳直射点逐渐南移,北半球白昼日渐缩短。
2. 气候特征:夏至后,地面受热强烈,空气对流旺盛,强对流天气多发(如“夏雨隔田坎”的雷阵雨);长江中下游、江淮流域仍处于梅雨季节,高温高湿交织;此后气温继续升高,进入“暑热渐盛”阶段(“夏至不过不热”,真正的暑热天气通常在“三伏天”,即夏至后第三个庚日开始)。
3. 物候现象:古代将夏至分为三候:“一候鹿角解”(鹿角朝前生属阳,夏至阴气生而阳气衰,阳性的鹿角开始脱落);“二候蝉始鸣”(雄性知了感阴气之生,开始鼓翼鸣叫);“三候半夏生”(半夏是一种喜阴药草,在仲夏的沼泽地或水田中出生,此时开始生长)。
4. 农事与文化:夏至时,农作物生长旺盛,杂草、害虫迅速滋长,需加强田间管理(如“夏至不锄根边草,如同养下毒蛇咬”);同时也是夏播关键期(“夏种不让晌”,需抓紧扫尾,力争全苗)。文化上,夏至是“四时八节”之一,古称“夏节”“夏至节”,有祭神祀祖(祈求消灾年丰)、消夏避伏(互赠折扇、脂粉)、吃面(尝新麦,如北方“冬至饺子夏至面”、江南“夏至饼”)等习俗。
二、夏至要注意的事项
1. 防暑避湿:避免正午外出(此时太阳毒、气温更高),如需外出需戴遮阳帽、打伞;出汗后及时擦干,避免湿邪入侵;室内空调温度不宜过低(建议26℃以上),避免冷风直吹;可饮用绿豆汤、乌梅汤、薄荷茶等清热解暑,或按压合谷穴(虎口)、内关穴(手腕内侧横纹上两横指中央)缓解暑热不适。
2. 饮食调理:饮食以清淡、易消化、少油腻为主,多吃清热解暑(绿豆、苦瓜、西瓜)、健脾祛湿(薏米、冬瓜、茯苓)、养心安神(莲子、百合、桂圆)的食物;避免过量食用冰镇饮料、寒凉水果(如西瓜、梨,脾胃虚寒者少食),以免伤脾胃;忌烧烤、火锅等燥热食物,易上火。
3. 起居与睡眠:顺应自然规律,晚睡早起(不超23点,6点左右起床),以助阳气生发;中午1113点(心经当令)小憩20分钟,养心安神,缓解疲劳;避免露宿或整夜开冷气,以免受凉(易引发上呼吸道感染、急性胃肠炎)。
4. 运动养生:选择清晨或傍晚(天气较凉爽)运动,地点宜在河湖边、公园等空气清新处;运动以“慢、柔、缓”为主(如散步、太极拳、八段锦、瑜伽、游泳),适度出汗(忌大汗淋漓,以免伤元气),运动后及时补充温水(忌立即吹空调、喝冷饮)。
5. 情绪调节:夏季高温易使人心情急躁、倦怠(“情绪中暑”),需保持神清气和、快乐欢畅、心胸宽阔;可通过找亲友聊天、画画、写字等方式调节情绪,避免大喜大悲(以免诱发心脑血管问题)。
6. 防病保健:防中暑(避免正午外出,随身携带藿香正气水);防肠胃病(忌生冷,常按足三里穴,喝山药薏米粥);防“空调病”(空调温度不低于26℃,睡前用艾叶+生姜泡脚,喝生姜红枣茶);注意饮食卫生(避免食用腐败变质食物,以免引起腹泻、腹痛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