舞狮子是中国传统民间艺术,分为北狮(侧重形似、诙谐)与南狮(侧重神似、威猛)两大体系,其规则与讲究涵盖起源、造型、表演流程、技巧及禁忌等多个维度。
一、舞狮子的基本分类与核心差异
1. 北狮:流行于长江以北,以“形似”为核心,造型接近真狮(金黄毛发、圆润体型),动作以扑、跌、翻、滚、跳跃为主,注重杂耍性与趣味性。表演时通常由两人配合(一人舞狮头、一人舞狮身),由“引狮郎”(手持绣球)引导,模拟狮子嬉戏、觅食的场景。
2. 南狮:流行于岭南及海外华人社区,以“神似”为核心,狮头造型夸张(额高、眼大、鼻塌、牙隐可露),融合武术与舞蹈,强调“狮人合一”的气势。南狮分为“文狮”(温顺,如刘备狮,配戴面具的“猴”“沙罗面”戏耍)、“武狮”(威猛,如张飞狮,融入杂技动作)、“少狮”(幼狮,活泼可爱)三大类。
二、舞狮子的关键规则与流程
1. 出狮前:仪式与准备
点睛仪式:舞狮前需由德高望重者(如长者、社会名流)用朱砂(或雄鸡血+朱砂)点狮的左眼→右眼→额头→舌头→耳朵→尾巴,寓意“赋予灵气、驱邪避凶”。点睛后狮子“苏醒”,开始表演。
开光典礼:新狮头或新武馆启用时,需设坛(供三牲、水果),请长者主持“簪花挂红”(狮头扎红头结、簪金花),敲锣打鼓、鸣放鞭炮,宣告狮子“正式启用”。
2. 表演中:礼仪与套路
起舞礼仪:未起舞时,狮头置于右侧、狮尾置于左侧,预备时击鼓三声(“得、得、得”),舞狮头者从左侧进入狮头,舞狮尾者从右侧进入狮尾,举高后向左(祖先)→右(师傅)→中(大神)行三次礼,再正式起舞。
经过特殊地点的规矩:遇神位需参拜三次(右进左出),用“三星鼓”(轻快节奏)舞动狮头咬台边左右;过桥、水井或同道武馆时,需“探路”(用狮头试探前方)、“擦门柱”(表示尊重),并行“三拜礼”。
入庙/入屋流程:入庙前先参拜,从右侧探路(“探门→咬门边→擦门→缠柱→先右后左”),入庙后绕舞一周,参位三次后从左侧退出;入屋流程类似,需“舔厅房四角”(喷酒/水/米,念吉祥语,如“出入平安”“五谷丰收”),并向主人递送橘子(幸福吉祥)、柑(生活甘甜)、苹果(平平安安)、生菜(生财到手)等吉祥物品。
会狮与龙狮会规则:两狮相遇需跪步前进(蹲底前行),行“三拜礼”,由“大头佛”(戴笑佛面具者)带引绕行(右上左下),用狮换“礼柬”(或握手);禁忌包括禁眨眼、禁捋须、禁起脚、禁狮头高举、禁兜后绕圈、禁张口咬尾、禁伏身昂头(视为挑衅或不敬)。龙狮会时,龙不能围住狮子,若被围需向龙尾方向脱身(伺机滚地或从龙身低处跳跃而出)。
3. 核心套路:采青与互动
采青:是舞狮的“灵魂环节”,寓意“生财、吉祥”。传统“青”由生菜(谐音“生财”)+ 红包组成,悬挂于高处(如门框、舞台)。狮子需完成“探青(试探)→试青(尝试)→戏青(玩耍)→食青(吞食)→吐青(吐出字幅/钱物)”的流程。例如,开张志庆时,狮子采到青后吐出“生意兴隆”“开张大吉”的字幅,主人回礼(红包)。
其他套路:包括“高台舞狮”(潜江高台舞狮,用方桌搭台,取单数,更高13张半,套路有“西天望月”“倒挂金钩”“铁树开花”等,需配合“大字门”鼓点)、“武术融合”(南狮常融入刀、枪、剑、戟等兵器表演,如“刣狮”,体现“驱邪降魔”的功能)。
三、舞狮子的禁忌与注意事项
1. 表演禁忌:舞狮者需“狮人合一”,避免暴露身体(如掀狮头、露腿);两狮相遇时,禁用狮头指向对方眼睛或撕咬狮尾(视为“挑战”);“引狮郎”不提单腿(单腿代表“冲锋”,有挑衅意味)。
2. 传承禁忌:新狮头换人时,需从狮头左颈项后侧进入(避免正面或右侧进入,视为“不敬”);舞狮闹出矛盾时,需用“跪步”和解(表示诚意)。
3. 丧葬场合规则:若为逝者送葬,狮子需用白、蓝等沉淡颜色,舞法以“低架、半蹲、跪马步”为主,避免高狮、跳跃、扬被(保持悲哀氛围);鼓点用“低沉单音”,不敲鼓边。
舞狮子的规则与讲究,不仅是技艺的传承,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,蕴含着“驱邪避凶、祈福吉祥、团结奋进”的美好寓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