干支纪年是中国古代传统的纪年 *** ,以“天干”(10个符号)与“地支”(12个符号)按固定顺序两两组合,形成60个基本单位(称为“六十甲子”),周而复始循环标记年份。这种纪年方式是中国历法的重要组成部分,广泛应用于历史事件记录、生肖属相计算等领域。
天干与地支的基本构成
天干:共10个,依次为甲、乙、丙、丁、戊、己、庚、辛、壬、癸,代表事物的“阳”属性;
地支:共12个,依次为子、丑、寅、卯、辰、巳、午、未、申、酉、戌、亥,对应12生肖(子鼠、丑牛、寅虎等),代表事物的“阴”属性。
干支组合与循环规则
天干与地支按“甲子→乙丑→丙寅→……→癸亥”的顺序依次配对,天干循环6轮(6×10=60)、地支循环5轮(5×12=60)后,完成一个完整周期。每个干支对应一个唯一年份,60年后重新开始,因此有“六十花甲子”“六十年转甲子”的说法。例如,2024年是甲辰年,2025年则为乙巳年(天干“甲”后为“乙”,地支“辰”后为“巳”)。
干支纪年的历史起源与发展
干支纪年的起源可追溯至上古传说时代,史载天皇氏创制天干地支名称,黄帝时期简化为单字命名(如“甲”“子”)。早期主要用于标记时间,后逐渐发展为成熟的纪年体系。商代甲骨文中已出现完整的干支纪日记录,春秋时期干支纪年已广泛应用(如《春秋》记载“鲁隐公三年二月己巳日食”)。东汉建武三十年(公元54年),干支纪年全面替代此前的太岁纪年法,成为官方主流纪年方式,并延续至今。
干支纪年的应用场景
历史事件标记:许多重要历史事件以干支纪年命名,如1894年的“甲午战争”、1898年的“戊戌变法”、1911年的“辛亥革命”;
生肖属相计算:干支中的地支与12生肖固定对应,通过干支纪年可快速确定当年生肖(如“子”对应鼠、“丑”对应牛);
传统历法体系:干支纪年是农历(阴阳历)的核心组成部分,同时用于纪月、纪日、纪时(如“甲午年三月初五午时”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