正月是中国传统农历(阴历)中对每年之一个月的专称,别称有“元月”“新正”“端月”“孟春”等,是农历纪年法的起点。在农历体系中,每月以“朔日”(月球运行到太阳和地球之间,完全看不到月亮的那一天)为初一,正月的初一即为“正月初一”,传统上称为“春节”,标志着新一年的开始。
正月的历史演变
先秦时期,不同朝代的正月日期有所不同:夏朝以“建寅之月”(即包含雨水节气的农历月,大致对应公历2月)为正月;商朝以“建丑之月”(农历十二月)为正月;周朝以“建子之月”(农历十一月)为正月;秦朝以“建亥之月”(农历十月)为正月。汉武帝太初元年(公元前104年),颁布《太初历》明确规定以夏历正月为岁首,此后历代相沿,直至现代。
正月的核心特征
正月的核心标识是“岁首”,即农历新年的开端,与公历(阳历)的1月1日不同,正月初一的日期会根据农历闰月的调整在公历1月21日至2月21日之间波动(如2025年正月初一对应公历2月10日)。正月期间包含春节、元宵节等重要传统节日,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岁首庆典,承载着祭祖祈福、阖家团聚、除旧布新的文化内涵。
正月的别称解析
元月:“元”有“开始”之意,强调正月是农历年的起始月;
新正:“新”指新年,“正”指正月,合指农历新年之一个月;
端月:秦代因避秦始皇嬴政名讳(“正”与“政”同音),将“正月”改为“端月”,取“开端”之意;
孟春:源于古代“孟、仲、季”兄弟排行称谓,“孟春”指春季的之一个月(农历正月)。
文章版权声明:除非注明,否则均为天海易学原创文章,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