普米族是中国西南地区历史悠久的少数民族,主要聚居在云南怒江州兰坪县、丽江宁蒗县等地,四川木里、盐源等县也有分布。其风俗融合了游牧遗风与农耕文化,以下从饮食、服饰、居住、节日、婚俗等方面展开介绍。
一、饮食:以农耕作物为基础的特色饮食
普米族传统饮食以玉米为主食,辅以大米、小麦、青稞等,蔬菜种类较少,主要有青菜、萝卜、茄子等。更具特色的食物是猪膘肉(又称“琵琶肉”):将猪宰杀后去骨,用盐、花椒腌制,缝合猪皮呈琵琶状,可保存数年,是家庭财富的象征,也是待客的上等礼品。酥油茶(用酥油、盐、瓜子仁熬制)、水酒(类似啤酒,用牛角杯盛饮)也是日常饮品,其中水酒有“无酒不成话”之说,婚丧 *** 必用。
二、服饰:地域差异明显的传统服饰
普米族服饰地域特色鲜明,以宁蒗地区保留传统最多。男饰:上穿麻布短衣,下穿宽大长裤,外罩氆氇或呢质长衫,束羊毛绣花腰带,佩刀,冬季穿粗工牛皮鞋,头包帕或戴毡帽(晚近流行镶金边的盆沿礼帽)。女饰:宁蒗、永胜地区妇女留长发,以辫子粗大为美,外包黑布大包头,穿窄袖高领大襟短衣、百褶长裙(春秋穿“金边衣服”,领口、衣边镶金银边),喜用羊毛彩带束腰,背披羊皮,佩戴银链、手镯、戒指等首饰;兰坪地区妇女受白族影响,穿麻布或毛线裙子,未婚女子用刺花布包头,婚后改用黑色布包头。
三、居住:适应山区的木楞房
普米族传统民居以木楞房为主,多为两层结构:底层关牲畜、堆放农具,上层住人。房屋中央立擎天柱(视为神灵所在),四周墙壁用圆木重叠垛成,屋顶盖木板。屋内设火塘(锅庄),是家庭活动的中心,用于做饭、取暖、议事,火塘后方置神龛,供奉祖先。
四、节日:融合宗教与生活的传统节日
普米族主要节日有:大过年(最隆重,宁蒗腊月初七、兰坪正月,为期三天至半月,有祭锅庄、祭龙潭、吃团圆饭、赛马等活动)、大十五节(腊月十四,穿新装、上山露营、篝火晚会、绕嘛呢堆祈祷)、尝新节(大小春收获时,酿酒、煮新米、祭祖先、宴请亲友,将之一餐新米饭给狗吃,表示对狗的尊敬)、转山会(七月十五,拜干母女神,青年男女社交娱乐)。
五、婚俗:传统与变革并存
普米族传统婚姻以一夫一妻制为主,新中国成立前盛行姑舅表优先婚(舅舅的儿子优先娶姑姑的女儿),结婚年龄较早(女子15岁、男子18岁)。婚礼仪式多样:宁蒗地区有抢婚习俗(男女暗中商定婚期,男方抢夺新娘,女方佯装反抗,最终成婚);兰坪、维西地区有对歌仪式(从接亲到入洞房,唱《出嫁歌》《梳妆调》等,喜庆热闹)。有“不落夫家”习俗(新娘婚后返娘家居住,隔年男方再次迎娶,直至怀孕才定居夫家);“三回九转婚”(新娘多次往返娘家与夫家,直到怀孕为止)。新中国成立后,婚姻自由度提高,包办婚姻减少,通婚范围扩大至汉、白、藏等民族。
六、丧葬:“给羊子”的独特仪式
普米族传统丧葬有火葬(宁蒗)、土葬(兰坪、维西)之分。其中,“给羊子”是更具特色的仪式:巫师为死者指点祖先名字,交待归家路线(指向北方祖先发源地),牵来一只白羊引路。若羊摇头,表示死者满意,全家吉祥。巫师念“开路经”,引导死者灵魂回归故里,最后宰羊,将羊心放在灵桌上供奉。
普米族风俗既保留了游牧民族的古老传统(如猪膘肉、木楞房、“给羊子”),又融入了农耕文化元素(如玉米主食、定居房屋),展现了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变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