有关于端午节谚语大全

admin

一、民俗仪式类

“粽子香,香厨房;艾叶香,香满堂;桃枝插在大门上,出门一望麦儿黄;这儿端阳,那儿端阳,处处都端阳。” 这首童谣生动描绘了端午节的典型民俗:包粽子、挂艾叶、插桃枝,展现了节日里热闹的氛围和家家户户的准备场景。

“清明插柳,端午插艾。” 北方广泛流传的谚语,对比了清明与端午的习俗差异,强调端午插艾是驱邪避疫的重要仪式。

有关于端午节谚语大全

“端午不戴艾,死去变妖怪。” 西北地区的民间说法,用夸张语气突出戴艾的必要性,认为艾草能辟邪保平安。

“家有三千艾,郞中不用来。” 温州等地的谚语,强调艾草的药用价值,认为端午时收集的艾草可全年用于防病治病。

二、天气物候类

“端午节,天气热;五毒醒,不安宁。” 江浙一带的谚语,指出端午正值夏季,气温升高,蛇、蝎、蜈蚣等“五毒”开始活跃,提醒人们注意防暑和驱虫。

“未吃端午粽,寒衣不可送;吃了端午粽,还要冻三冻。” 江浙、上海宝山等地的谚语,用“吃端午粽”作为气候转折的标志:端午前气温可能反复,仍需穿厚衣服;端午后虽然进入夏季,但偶尔还会有冷空气来袭。

“有钱难买五月五日旱。” 山西的谚语,反映了当地对端午晴天的期盼——干旱少雨的天气有利于晾晒艾草、菖蒲等物品,也便于举行户外活动(如赛龙舟)。

三、饮食养生类

“喝了雄黄酒,百病远远丢。” 山西等地的谚语,体现了雄黄酒在传统养生中的地位,认为端午饮用雄黄酒能驱邪解毒、预防疾病。

“午时水饮一嘴,较好补药吃三年。” 南方(山东、台湾等)的谚语,强调“午时水”(端午中午采集的水)的特殊功效,认为其具有清凉解毒、强身健体的作用,甚至比补药还有效。

“五月五,雄黄烧酒过端午。” 浙江的谚语,简洁概括了端午喝雄黄酒的习俗,是当地端午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。

四、农事生产类

“蛤蟆蝌蚪躲端午。” 北方的谚语,用蛤蟆蝌蚪在端午时躲藏的现象,暗示端午前后是青蛙繁殖的季节,也是农事活动的重要节点(如稻田插秧)。

“端午请菩萨,端六发乌贼。” 江浙的谚语,将端午与端六(农历五月初六)的习俗结合,认为端午祭祀菩萨能保佑平安,端六则是渔业丰收的好日子(乌贼大量上市)。

五、地域特色类

“良辰当五日,偕老祝千年。” 江苏的谚语,体现了江苏人对端午的重视,将端午视为夫妻恩爱、白头偕老的象征,常在这一天祈福。

“初一糕、初二粽、初三螺、初四桃、初五划龙舟。” 福建的谚语,详细列出了福建部分地区端午期间的活动安排,从初一到初五依次是吃糕、吃粽子、吃螺、吃桃、赛龙舟,展现了丰富的节日内容。

“洗午时水,无肥亦?”(漂亮)。 台湾的谚语,“?”是闽南语中“漂亮”的意思,认为端午中午洗的水能让人皮肤变好,体现了台湾独特的端午养生习俗。

文章版权声明:除非注明,否则均为天海易学原创文章,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