青龙是中国古代神话中的“天之四灵”(东方之神),别名“苍龙”“孟章”,起源于上古星宿崇拜,是古人将东方七宿(角、亢、氐、房、心、尾、箕)组合想象而成的龙形神兽。其名称源于五行学说:东方属木,色尚青,故得名“青龙”。
起源与历史演变
1. 星宿崇拜的起源:早在殷商甲骨文中已有青龙等四象的形象记录,西周早期墓葬文物也出土了相关造型,但当时“四象”尚未完全成型(后世“玄武”一象仍未出现)。
2. 先秦至汉代的象征扩展:先秦时期,青龙已是东方七宿与太昊的象征;汉代五行学说兴起后,其象征含义进一步丰富,增加了“甲乙(天干)”“春季(季节)”的关联。《淮南子》明确提到“东方,木也,其兽苍龙”,并将其列为“天神之贵者”。
3. 文化中的固化地位:汉代以后,青龙被道教吸纳为“护法神”,号“孟章神君”;其形象广泛融入建筑(如宫殿屋脊装饰)、艺术(如画像石、绘画)、民俗(如春节舞龙)等领域,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极具代表性的神兽。
文化象征与含义
1. 方位与季节的象征:代表东方(四象对应四方),象征春季(四季之始),寓意生机、萌动与希望。
2. 神话中的重要角色:作为“四灵”之一,青龙被视为掌管东方天空与降雨的神兽,古人认为其掌控雨水,直接影响农耕收成,因此成为农耕社会的“图腾”式信仰。
3. 风水中的核心意象:堪舆学中,青龙指穴场或阳宅左方的山形/流水,要求“明净舒展、蜿蜒柔顺”(如“青龙蜿蜒”),象征贤妻良母般的守护力量;若有突兀僵硬的山形,则被视为“凶象”(如“龙怕凶顽”)。
4. 皇权与祥瑞的象征:古代帝王常以青龙自比(如“真龙天子”),象征皇权的至高无上;“青龙生于郊”(《史记·封禅书》)被视为夏朝“木德”的祥瑞之兆,预示朝代兴盛。
5. 民俗与日常用语:衍生出“青龙偃月刀”(关羽的兵器)、“二月二春龙节”(祈求雨水、舞龙庆祝)、“左青龙右白虎”(形容左右方位或势力平衡)等民俗与文化符号,深入民间生活。
其他引申义
除上述含义外,青龙在古代还有多种引申:
指骏马(如“青龙马”);
指舰船(如“青龙舰”,古代战舰名);
指赌局中的“地”方(与“天门”“人”对应);
道教中指炼丹用的“丹砂汞”(《云笈七签》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