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双龙”是汉语传统词汇,核心指两条龙的具象形态,最早见于北周庾信《贺传位于皇太子表》“双龙再赐”的表述,后延伸出多重引申义。其一,宝剑的代称,源自晋代张华、雷焕掘得龙泉、太阿二剑并化龙的典故(《晋书·张华传》),唐代杜牧“未掘双龙牛斗气”、宋代司马光“匣中夜半双龙吼”等诗句均沿用此典。其二,称誉同时著名的两个人(多指兄弟),如东汉许虔、许邵(“汝南月旦评”作者),南朝梁谢举、谢览,晋代陆机、陆云(“二陆”)等,典出《晋书·陆云传》“穴碎双龙”(指陆氏兄弟才华折损)。
二、“双龙”的象征意义
1. 权力与尊贵的终极符号:龙在中国文化中是皇权的至高象征,“双龙”通过叠加强化了这一意象。古代帝王宫殿(如北京故宫太和殿的九龙壁)、庙宇、陵墓的装饰中,双龙戏珠、双龙缠绕等图案随处可见,彰显皇权的威严与昌盛;皇帝的龙袍、玉玺也常以双龙为饰,象征“真龙天子”的独一无二。
2. 吉祥与和谐的美好寄托:双龙的对称造型(如盘旋于云海、戏水于碧波)契合中国传统“对称美”理念,象征阴阳调和、天地和谐。民间认为双龙能带来祥瑞,双龙戏珠图案(一龙戏弄宝珠,另一龙紧随其后)寓意“好事成双”“吉祥如意”;双龙玉佩(两条龙相互缠绕)则象征家庭团结、夫妻和睦,是民间祈求平安、富贵的信物。
3. 守护与忠诚的品德象征:龙被视为能呼风唤雨、震慑邪祟的神灵,“双龙护主”题材(如景元古玉中的双龙护主玉雕)常见于古代器物,象征对主人的忠诚守护。这种寓意延伸至家族、事业层面,寄托了人们对“守护”的重视——既希望神灵庇佑家族平安,也赞颂忠义之士的奉献精神。
4. 智慧与力量的双重凝聚:龙本身是智慧与力量的化身,双龙则将这种特质放大。“双龙出海”(两条龙并肩向前)常用来形容两个强大个体或团体的联合,寓意力量倍增、无坚不摧;古代文人常用“双龙”比喻杰出人才(如“二陆”),象征他们的智慧与才华能推动社会进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