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上巳节(农历三月初三)
上巳节是中国古老的传统节日,俗称“三月三”,源于春秋时期的祓禊习俗(春季水边祛邪祈福),魏晋后逐渐演变为踏青游春、社交宴饮的节日。2025年的上巳节(3月31日)仍保留了丰富的传统元素。
核心习俗:
祓禊沐浴:古人认为暮春三月阳气生发,需通过水边沐浴(用兰草、柳枝蘸花瓣水擦拭身体)祛除冬季积存的病邪,象征“洗去晦气、祈求健康”。现代虽不再严格遵循水边仪式,但仍保留“清洁身体、焕新运势”的寓意。
曲水流觞:古代文人雅士的娱乐活动,将酒杯放在弯曲的水流中,任其漂流,停在谁面前谁需饮酒赋诗。王羲之《兰亭序》中“曲水流觞”的典故便源于此,现代多作为文化体验项目重现。
踏青游春:此时春暖花开,人们结伴到郊外散步、放风筝、欣赏自然景色。北宋贺铸《九曲池头三月三》中“柳毵毵,香尘扑马喷金衔”的诗句,生动描绘了临水游春的热闹场景。
特色饮食:各地有不同传统食物,如荠菜煮鸡蛋(荠菜谐音“聚财”,鸡蛋象征新生,寓意“健康团圆”)、五色糯米饭(用植物汁液染成红、黄、蓝、黑、白五色,象征五谷丰登,常见于广西、贵州等地)、三月粑(用艾草、糯米制成,清香软糯,是江南地区的时令小吃)。
少数民族庆典:在广西、贵州、云南等少数民族地区,三月三仍是盛大节日。如广西的“歌圩节”(壮族对歌、抛绣球)、贵州布依族的“陂鼐古寨美食节”(品尝五色饭、酸汤鱼)、云南师宗的“篝火狂欢夜”(火把祈福、泼水祈新);广西都安的“长发节”(瑶族妇女展示长达数米的头发,象征长寿与健康)。
二、寒食节(通常在农历三月前一日至三月初,2025年约为农历二月二十四)
寒食节是为纪念春秋时期介子推而设的节日,传统习俗为禁火冷食(不吃热食,吃冷馒头、冷糕点等)、扫墓祭祖(到祖先墓前清扫、献花、烧纸)。因与清明节(农历三月初)时间相近,现代多将两者合并庆祝,寒食节的“禁火”习俗逐渐淡化,但“缅怀先人”的核心意义仍被保留。
三、清明节(2025年为农历三月初五)
清明节是二十四节气之一,也是重要的传统节日,核心习俗为扫墓祭祖(到祖先墓前鞠躬、献花、清理杂草,表达对先人的思念)、踏青郊游(“梨花风起正清明,游子寻春半出城”,此时春光明媚,人们外出游玩,感受春天的气息)。还有插柳(将柳枝插在门楣或头上,象征“驱邪避灾”)、放风筝(将风筝放至高空,剪断丝线,寓意“放走晦气、带来好运”)等习俗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