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中秋节(农历八月十五)
中秋节是农历八月最核心的传统节日,承载着“团圆”“丰收”的文化内涵,2025年对应的公历日期为10月6日(星期一)。其习俗围绕“月”展开,融合了信仰、饮食与社交元素:
祭月/拜月:源于古代“秋暮夕月”传统,人们设大香案,摆放月饼、西瓜(需切成莲花状)、苹果、红枣等祭品,红烛高燃,全家依次拜祭月神,祈求福佑。部分地区有“男不拜月”的习俗,认为月亮属阴,女性主导拜月更符合传统。
吃月饼:作为中秋节的“符号化食品”,月饼象征团圆,种类涵盖广式(莲蓉、豆沙)、苏式(鲜肉、玫瑰)、京式(五仁、自来红)等。老北京中秋节的月饼需切成莲花状,分给全家,寓意“团圆美满”。
赏月:中秋夜,家人团聚庭院或户外,欣赏“圆月当空”的美景。文人墨客多借此吟诗作对,如苏轼《水调歌头·明月几时有》便是经典。现代则衍生出“追月”习俗(如宁波等地八月十六继续狂欢)。
特色习俗:
燃灯:湖广一带用瓦片叠成“塔灯”,江南地区制“灯船”,点燃后助月色,营造热闹氛围;
树中秋:广东等地将竹纸扎成的兔仔灯、杨桃灯竖于高杆,彩光闪耀,成为街头一景;
烧塔:南方农村用瓦片堆砌空心塔,填入树枝、煤油燃烧,火光冲天,象征“驱邪祈福”;
博饼:福建厦门的传统游戏,用六粒骰子掷出点数,对应不同奖项(如状元、榜眼),兼具娱乐性与社交性,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。
二、中元节(农历八月十五,部分地区为七月十五)
中元节又称“鬼节”“亡人节”,是祭祀祖先、缅怀已故亲人的节日。部分地区(如华南、西南)将中元节定在农历八月十五,习俗包括:
祭祖:家家户户备丰盛供品(如饭菜、水果、纸钱),焚烧纸钱、纸衣,摆放香烛,表达对先人的怀念;
放水灯:在江河湖泊放置荷花灯(内置蜡烛),寓意“指引先人灵魂归乡”,是江南、华南地区的特色习俗;
做法事:部分地区请僧道诵经,超度亡灵,祈求家族平安。
三、其他八月习俗
祭灶(农历八月初三):祭祀灶王爷(家庭保护神),人们准备甜品(如蜜瓜、月饼),清理灶台,祈求灶王爷“上天言好事,下界保平安”。祭灶后,家人会拐弯逛庙会,增进亲情;
走亲访友:农历八月是亲友相聚的时节,人们携带月饼、水果等礼物串门,交流感情。礼物需选“双数”(如两盒月饼),寓意“好事成双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