你不知道的九大立夏习俗

admin

1、迎夏仪式:古代帝王率百官迎夏,君臣着朱色礼服祈丰收

古代对立夏极为重视,周朝时天子亲率文武百官到京城南郊举行盛大“迎夏”仪式,君臣一律穿朱色礼服、配朱色玉佩,连马匹、车旗都染成朱红色,以表达对司夏之神的敬意和对夏粮丰收的企求。明朝时,立夏日朝廷会“启冰”(取出冬天窖存的冰块)赐给文武大臣,作为消暑福利。江浙一带民间则有“饯春”习俗,因春光将逝,人们备酒食欢送春天,如吴藕汀《立夏》诗所写“无可奈何春去也,且将樱笋饯春归”。

2、厌祟避蛇:云南立夏插皂荚枝、红花,围灰墙脚避蛇

你不知道的九大立夏习俗

云南部分地区立夏日有“厌祟避蛇”的民俗。清乾隆元年《云南通志》记载,立夏当天“插皂荚枝、红花于户,以厌祟;围灰墙脚以避蛇”。其中,皂荚枝与红花象征“水火既济”(黑为水、红为火),寓意用五行平衡驱邪;围灰墙脚则是民间常用的防蛇 *** ,结合了实用性与传统信仰。

3、秤人:立夏饭后挂大秤,司秤人讲吉利话祈健康

立夏吃罢中饭,民间有“秤人”的习俗。人们会在村口、台门或大树下挂起一杆大木秤,秤钩悬挂一根凳子,大家轮流坐上去称体重。司秤人一边打秤花(从里往外打,寓意“增重”),一边说吉利话:称老人要说“秤花八十七,活到九十一”;称姑娘要说“一百零五斤,员外人家找上门”;称小孩要说“秤花一打二十三,小官人长大会出山”。这一习俗源于对健康的关注,也寄托了“清静安乐、福寿双全”的美好愿望。

4、吃立夏饭:五色豆拌米煮饭,寓意五谷丰登

立夏这天,南方多地有吃“立夏饭”的传统。饭用赤豆、黄豆、黑豆、青豆、绿豆等五色豆混合白粳米煮成,又称“五色饭”,象征“幸福安康、五谷丰登”。有些地方会用蚕豆、大豆、竹笋、芥菜等时令食材 *** “五样米饭”,或加入酱肉、咸肉增添风味。乌米饭(用乌饭树叶汁浸糯米蒸制)也是立夏特色,据说吃了能“不疰夏”、祛风败毒。

5、尝新活动:“立夏见三新”,品时令鲜物祈吉祥

“立夏尝新”是传统食俗,不同地区“三新”内容略有差异。苏州“三新”指樱桃、青梅、麦子,用于祭祖;常熟“三新”更丰盛,有“九荤十三素”之说(九荤包括鲫、咸蛋、螺鰤、熄鸡等;十三素包括樱桃、梅子、麦蚕、笋、蚕豆等);南通则吃煮鸡、鸭蛋。尝新寓意“尝鲜祈福”,通过品尝新上市的蔬果,表达对丰收的期待。

6、斗蛋游戏:挂蛋于颈,孩子们斗蛋比胜负

立夏中午,家家户户煮好囫囵蛋(鸡蛋带壳清煮,不破损),用冷水浸几分钟,再套上五彩丝线编成的蛋套,挂在孩子颈上。孩子们三五成群进行“斗蛋”游戏:蛋分两端,尖者为“头”、圆者为“尾”,蛋头斗蛋头、蛋尾击蛋尾,破者认输,最后分出“蛋大王”(蛋头胜者)和“蛋小王”(蛋尾胜者)。俗语“立夏胸挂蛋,孩子不疰夏”,认为斗蛋能消灾祈福,让孩子在夏天不倦怠、不消瘦。

7、做夏:福州煮鼎边糊,联络邻里感情

福州立夏有“做夏”习俗,核心是煮“鼎边糊”(又称锅边糊)。用米浆涮锅边烧煮成薄皮,配以虾米、虾油、葱菜、金针、黑木耳、蚬子或香菇、蛏干等海鲜清汤,味道鲜美。立夏煮鼎边糊不仅是自家食用,还要互赠左邻右舍一起品尝,体现了福州“金厝边银乡里”(邻里如亲人)的传统美德。

8、食面食:北方小麦登场,制夏饼、春卷庆丰收

北方多地立夏有吃面食的习俗,意在庆祝小麦丰收。常见的面食有夏饼、面饼、春卷三种:夏饼(又称麻饼)形状各异,有“状元骑马”“观音送子”等吉祥造型;面饼分甜、咸两种,咸面饼用肉丝、韭菜做馅,蘸蒜泥食用;春卷用薄面饼包炒熟的豆芽、韭菜、肉丝等馅料,封口后炸至微黄,口感酥脆。

9、饮茶:江西、扬州等地立夏饮茶,清热解暑

江西、扬州等地立夏有饮茶习俗,认为“不饮立夏茶,会一夏苦难熬”。此时天气渐热,喝偏凉性的绿茶能清热解暑、利尿排毒,还能补充水分。民间还有“立夏饮七家茶”的说法,妇女们聚集七家的茶叶共同烹饮,寓意整个夏天不会犯困,增添了邻里互动的乐趣。

文章版权声明:除非注明,否则均为天海易学原创文章,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