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. 陈宏谋(1696—1771)
清代桂林临桂人(今桂林四塘乡横山村),清代桂林籍官员中职位更高、任官时间最长、历经省份最多的儒臣廉吏。雍正元年(1723)进士,历任道员、知府、巡抚、总督等职(覆盖12省),政绩以修水利、治水患最为突出(如治理黄河、淮河支流),同时清廉爱民、兴教育人,其家族“四朝循吏、五代连科”(190年间出状元1名、翰林2名、进士4名等),成为桂林科举文化的典范。
2. 李宗仁(1891—1969)
桂林临桂两江人,国民代总统、陆军一级上将。早年加入同盟会,北伐时任第四集团军总司令;抗战时期指挥台儿庄大捷(抗战以来正面战场首次重大胜利),打破“日军不可战胜”的神话;1949年在周恩来安排下毅然回国,1969年病逝于北京,其故居(临桂两江)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。
3. 白崇禧(1893—1966)
桂林临桂会仙人, *** ,陆军一级上将。保定军官学校毕业,北伐时任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副参谋长(协助蒋介石完成北伐);抗战时期任军委会副总参谋长、桂林行营主任(负责华中抗战部署);解放战争时任国防部长、华中军政长官。1949年去台湾,1966年在台北逝世,其在桂林榕湖饭店的公馆保留至今。
4. 马君武(1881—1940)
桂林人,中国近代获得德国工学博士之一人,著名政治活动家、教育家。早年留学日本、德国,参与组建中国同盟会(《民报》主要撰稿人);辛亥革命后任实业部次长、临时秘书长;后淡出政坛投身教育,先后任上海大夏大学、广西大学首任校长(提出“教授治校、学术自由”理念),与蔡元培并称“北蔡南马”,为中国近代高等教育奠定基础。
5. 梁漱溟(1893—1988)
祖籍桂林,生于北京,20世纪著名哲学家、教育家、“中国最后一位大儒家”。自学成才,1917年受蔡元培邀请任北大印度哲学讲师(中学毕业任教北大,成教育史佳话);1924年辞去教职,投身乡村建设(先后在广东、河南、山东实践“乡村自治”);抗战时期辗转至桂林,参与发起中国民主同盟(推动民主 *** 运动),并在漓江船上召开民盟桂林核心小组会议;1988年去世后,骨灰归葬桂林穿山公园,墓冢刻有“锲而不舍 精义入神”手迹。
6. 曹邺(约816—875)
桂林阳朔人,晚唐著名诗人。唐大中四年(850)进士,仕至洋州刺史。其诗乡土气息浓郁,多反映民间疾苦与社会现实,代表作《官仓鼠》(“官仓老鼠大如斗,见人开仓亦不走。健儿无粮百姓饥,谁遣朝朝入君口”)以犀利笔触批判封建统治集团的腐败;《全唐诗》收其诗108首,为广西籍诗人在《全唐诗》中收录数量较多者之一。
7. 王鹏运(1849—1904)
桂林临桂人,清代“临桂词派”创始人(与况周颐、朱祖谋、郑文焯并称“清末词学四大家”)。词学造诣极深,康有为评价其“填词为光绪朝之一”。其词风沉郁悲壮,多抒发爱国情怀与身世之感,推动了晚清词坛的复兴,代表作有《半塘定稿》《半塘剩稿》。
8. 张建勋(1848—1913)
桂林临桂人,清代状元、书法家。光绪十五年(1889)状元,历任翰林院修撰、云南学政、黑龙江提学使等职。重视边疆教育,1894年在云南敷陈教化,开风气之先;1906年赴日本考察学务,与日本友人互研书法,推动中日文化交流;其书法备受推崇,擅长楷书、行书。
9. 徐霞客(1587—1641)
明代地理学家、旅行家,虽非桂林籍,但对桂林山水贡献卓著。1637年(崇祯十年)畅游桂林近一个半月,遍历独秀峰、尧山、漓江、阳朔等地,留下1.3万余字游记(占《徐霞客游记》总数的1/8)。他用“千峰环野立,一水抱城流”概括桂林山水格局,成为桂林山水的经典描述。
10. 李天佑(1914—1970)
桂林临桂六塘镇人,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上将。1929年参加百色起义,加入红军,历任红七军排长、连长;抗战时期任八路军115师343旅686团团长(参加平型关战斗,击毙日军千余人);解放战争时期任东北野战军38军军长(率部参加辽沈战役、平津战役,被誉为“东北猛虎军”);建国后任 *** 之一副司令员、副总参谋长等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