乞巧节是中国传统节日,时间为每年农历七月初七(2025年对应的公历日期为8月29日)。它还有“七姐诞”“女儿节”“七巧节”等别称,最初源于古人对星象(织女星、牵牛星)的崇拜,后逐渐演变为以女性乞巧、祈福为核心的节日,如今也被视为“中国情人节”。
乞巧节的主要风俗
1. 乞巧仪式:以“巧”为核心的传统活动
乞巧是节日的核心,各地方式多样,充满趣味:
穿针乞巧:最古老的乞巧方式,始于汉代。女子手持五彩丝线,对月穿针(多为七孔针、九孔针),能顺利穿过者称为“得巧”,象征心灵手巧。东晋《西京杂记》中有“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”的记载,是最早的文献记录。
喜蛛应巧:南北朝时兴起。将小蜘蛛放入盒中,次日清晨观察蛛网:若网丝细密、形状规整,则视为“得巧”;若网稀疏,则为“拙”。
投针验巧:明清时期盛行的变体。将针投入午间曝晒的水中(水面会形成薄膜),观察针影:若影为云物、花头、鸟兽等形状,为“得巧”;若影粗如锤、细如丝,则为“拙”。
种生求子:旧时祈求生子的习俗。提前几天将粟米、绿豆等种子浸泡发芽,做成“壳板”(模拟田舍)或“巧芽”(芽苗),七夕时供奉,寓意“得子”。
2. 拜织女:少女 *** 的心愿传递
“拜织女”是未婚少女与 *** 的重要活动。参与者提前斋戒、沐浴,约好五六人至十几人,于月光下设案:案上摆放茶、酒、水果、“五子”(桂圆、红枣、榛子、花生、瓜子)、鲜花、香炉等祭品。焚香礼拜后,众人围坐,默念心愿(少女求美貌、嫁如意郎; *** 求早生贵子),直至半夜方散。
3. 饮食习俗:应节美食传递祝福
巧果:更具代表性的乞巧食品,以油、面、糖、蜜为原料,擀成薄片后切成花样(如莲蓬、鹊桥、花朵),油炸至金黄酥脆。《东京梦华录》中称为“笑厌儿”“果食花样”,是节日的标志性食物。
其他供品:案上还会摆放“五子”(象征多子多福)、雕成奇花异鸟的“花瓜”(如西瓜、南瓜雕花)、白藕(刻莲纹)、红菱(缀彩线)等,寓意丰收与美好。
4. 其他特色风俗
为牛庆生:纪念老牛牺牲精神的习俗。儿童采摘野花挂在牛角上,感谢老牛帮助牛郎与织女相会。
晒书晒衣:魏晋时期盛行。士子晒书以炫耀才学,豪门晒衣以夸耀财富,后逐渐演变为民间习俗。
南瓜棚下听私语:待嫁少女的浪漫期待。传说七夕夜躲在南瓜棚下,能听到牛郎织女的悄悄话,若听到则预示获得忠贞爱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