重庆百米大楼“斜而不倒”:地标性倾斜建筑的奥秘
在重庆渝北区同茂大道,两栋101.3米高、24层的百米大楼因“从底部到楼顶整体倾斜15度、倾斜宽度6米”的独特造型,成为网红打卡地,被市民称为“歪歪楼”。虽看似“摇摇欲坠”,实则依托科学设计与严格施工,实现了“斜而不倒”的稳定性。
一、“斜而不倒”的核心设计逻辑
1. 倾斜角度与结构的平衡:两栋大楼倾斜角度均为15度(远小于比萨斜塔的约4度,但设计更侧重现代地标性),倾斜部分集中在两面墙体,另外两面保持规则长方形。这种“部分倾斜+部分规则”的设计,既保留了视觉冲击力,又通过规则墙体的稳定性抵消了倾斜带来的侧向力。
2. 基础与结构的强化:倾斜楼体的基础采用桩基础+承台设计,深入地下数十米,确保建筑重心稳定。结构上采用钢混凝土框架结构,通过梁、柱、板的协同受力,将倾斜产生的侧向力均匀分散至基础,避免局部承压过大。
3. 倾斜面的有序分布:两栋大楼倾斜面方位相反(如一栋向北倾斜,另一栋向南倾斜),形成“对称倾斜”的力学平衡,进一步降低了整体倾覆的风险。
二、施工中的关键技术保障
1. 超限设计与论证:倾斜楼体的施工需解决“倾斜过程中的结构变形”“模板支撑稳定性”等问题。设计团队通过BIM模拟(建筑信息模型)反复验证结构受力,确保每一步施工都在安全范围内。
2. 精准施工控制:倾斜墙体的浇筑需严格控制“倾斜角度”与“垂直度”。施工时采用激光定位仪实时监测,每浇筑一层都进行偏差校正,确保倾斜角度始终符合设计要求(误差不超过1度)。
3. 安全防护升级:由于倾斜楼体施工风险较高,现场设置了双层防护网、临时支撑架等设施,防止施工过程中材料坠落或结构变形。施工人员需佩戴安全带、安全帽等防护装备,确保人身安全。
三、“斜而不倒”的深层意义
这栋建筑并非单纯的“视觉噱头”,而是重庆新时代地标的象征。其设计灵感源于“巨轮扬帆”,寓意重庆作为“内陆开放高地”乘风破浪、迎风起航。与比萨斜塔、阿布扎比首都之门等世界知名倾斜建筑一样,它通过独特的造型传递城市精神,成为重庆“魔幻3D城市”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。
如今,“歪歪楼”已完成幕墙装饰并投入使用,成为渝北区的“网红地标”。路过的人们不再害怕,反而会驻足拍照,感受这座建筑背后的设计与施工智慧——原来,“斜而不倒”不仅是物理上的稳定,更是人类对建筑艺术的探索与突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