白露是二十四节气中第15个节气,也是秋季第三个节气,此时昼夜温差增大、露水渐凝,民间形成了丰富的习俗,涵盖祭祀、饮食、养生等多个方面。
1. 祭禹王:太湖渔民的祈福仪式
太湖畔的渔民将禹王视为“水路菩萨”,每年白露时节都会举行隆重的祭禹王香会(春秋两祭规模更大,历时一周)。祭祀活动中,人们不仅供奉禹王,还会祭祀土地神、花神、蚕花姑娘等诸神,期间必演《打渔杀家》等戏曲,寄托对风调雨顺、渔业丰收的美好期盼。
2. 收清露:古人的养生“仪式”
明朝李时珍《本草纲目》记载“秋露繁时,以盘收取,煎如饴,令人延年不饥”,因此民间有白露收清露的习俗。人们用盘子收集草叶、花瓣上的露水,认为其具有养生功效(如《红楼梦》中薛宝钗的“冷香丸”便需用白露露水 *** ),这一习俗充满古人对自然的敬畏之心。
3. 吃龙眼:福州的“大补”传统
福州民间有“白露必吃龙眼”的说法,认为白露时节的龙眼个头大、核小、味甜,此时食用可“大补身体”(类似吃一只鸡的效果)。龙眼本身具有益气补脾、养血安神、润肤美容等功效,符合秋季滋补的需求。
4. 饮白露茶:老茶客的“心头好”
民间有“春茶苦,夏茶涩,要喝茶,秋白露”的谚语。白露前后,茶树经过夏季酷热,进入生长佳期,此时采摘的茶叶泡制后甘醇清香,既有春茶的鲜爽,又无夏茶的涩味,尤其受老茶客青睐。
5. 啜白露米酒:江南的“待客佳酿”
苏南、浙江一带有白露自酿米酒的习俗。米酒用糯米、高粱等五谷酿成,略带甜味,温中含热,适合秋季饮用。旧时乡下人家会用米酒待客,甚至将其带到城市,成为连接城乡的情感纽带。
6. 采“十样白”:滋补身体的草药宴
浙江温州苍南、平阳等地,人们会在白露日采集“十样白”(或“三样白”),即十种带“白”字的草药(如白木槿、白毛苦、白术等),与乌骨白毛鸡或鸭子同炖。民间认为这种吃法可滋补强体、祛除风湿(关节炎),符合秋季养生的需求。
7. 吃番薯:农家防胃酸的习俗
旧时农家认为白露吃番薯可使全年吃番薯丝或番薯饭后不发胃酸,因此白露节吃番薯成为传统。番薯富含蛋白质、淀粉、维生素等,具有补虚、健脾开胃等功效,适合秋季食用。
8. 秋社:庆祝丰收的庆典
秋社是古代祭祀土地神的“社日”,通常在白露、秋分前后举行。人们通过敬灵、享用社酒、社肉等方式,庆祝秋收的喜悦,祈求来年风调雨顺、五谷丰登,是农耕文化的重要体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