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. 登高祈福:作为重阳节更具代表性的习俗之一,源于古人对“九九”谐音“久久”的吉祥寓意,以及对“辞青”(秋寒将至,告别户外)的传统认知。古人认为登高可避灾、健身、亲近自然,汉代《长安志》已有京城九月九日游玩观景的记载,唐代“龙山落帽”等故事更添文化色彩。
2. 赏菊与饮菊花酒:重阳节正值菊花盛开的“菊月”,赏菊成为节日重要活动。菊花象征长寿与高洁,魏晋时期已流行“持醪靡由,空服九华”(无酒可饮,空食菊花),汉代已有菊花酒,被视为“吉祥酒”,饮用可延年益寿。
3. 佩茱萸:茱萸香味浓郁,具有驱虫、祛湿、逐风邪的功效,古人认为其能“辟邪恶气”。佩茱萸的方式多样,可插于头上、佩于臂上或放入香袋,唐代已十分普遍,茱萸也因此被称为“辟邪翁”。
4. 吃重阳糕:重阳糕又称“花糕”“菊糕”,是节日特色食品。其原料多为米粉、豆粉,点缀枣、栗、杏仁等果脯,有的制成九层宝塔状,插有小红旗,寓意“步步高升”。部分地区还有“以糕代登”的习俗,无法登高者吃糕祈福。
5. 祭祖:重阳节是古代祭祀祖先的重要日子,源于秋收后“尝新荐祖”的秋祭仪式,感恩天帝与祖先的恩德。古人有“九月九日,四民并藉野饮宴”的习俗,宋代《东京梦华录》记载“都城士庶,多于重九后一日,再集宴赏”,兼具祭祖与社交功能。
二、各地特色习俗
1. 晒秋(江西婺源):九月九日,婺源篁岭村民将新鲜蔬菜、瓜果晾晒于屋顶、晒架,形成“晒秋”景观,是当地农耕文化的独特体现。
2. 放风筝(广东、福建):重阳节秋高气爽,适合放风筝。广东《鹤山县志》记载“以火断其线,任其随风而去,谓之‘流鹞’,以除疾病”;福建海澄县称其为“风槎”,是儿童喜爱的活动。
3. 吃重阳粽(浙江桐庐):九月九日,桐庐县家家户户绑粽子互相馈赠,称为“重阳粽”,寓意团圆与吉祥。
4. 毛豆节(福建长汀):农家采摘田间毛豆相赠,称为“毛豆节”,体现了乡村邻里间的情谊。
5. 女儿节(晋代习俗):晋代有“女儿节”之称,淮南全椒县女子因婆婆虐待,在重阳节悬梁自尽,遗言“九月重阳日,请婆家不要让她们再操劳”,此后民间接女儿回家休息,成为传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