节气小暑是什么意思?

admin

小暑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一个节气,也是夏季的第五个节气,通常在每年公历7月6日至8日交节(如2025年小暑为7月7日)。斗指辛,太阳到达黄经105度,标志着季夏时节的正式开始。

“小暑”的含义解析

“暑”指炎热,“小暑”意为“小热”,即天气开始炎热,但尚未达到全年最热的程度。古人将炎热程度分为“小热”与“大热”,小暑为“月初小热”,大暑为“月中大热”(《月令七十二候集解》记载:“六月节……暑,热也,就热之中分为大小,月初为小,月中为大,今则热气犹小也”)。虽为“小热”,但紧接着就是一年中最热的节气大暑,民间素有“小暑大暑,上蒸下煮”的说法,形容此时高温潮湿、闷热难耐的天气特征。

节气小暑是什么意思?

小暑的气候特点

1. 气温升高:小暑开始进入伏天(通常在小暑与处暑之间),“热在三伏”,这是一年中气温更高且潮湿、闷热的时段。南方地区小暑时平均气温约26℃,7月中旬华南东南低海拔河谷地区可出现日平均气温高于30℃、日更高气温高于35℃的集中时段;西北高原北部此时仍可见霜雪,相当于华南初春景象。

2. 雷暴增多:中国多地自小暑起进入雷暴最多的时节,常伴随大风、暴雨,有时还有冰雹。华南西部进入暴雨最多季节(七八两月暴雨日数占全年75%以上),而华南东部因受副热带高压控制,多连晴高温天气,开始进入伏旱期。

3. 雨热同期:季风气候下,小暑时节高温与多雨同步,有利于农作物光合作用和快速生长,但南方部分地区可能出现“东旱西涝”格局(如长江中下游伏旱、华南西部暴雨),需及早采取抗旱、防洪措施。

小暑的物候现象

古人将小暑分为三候,生动记录了暑热渐盛的物候变化:

一候温风至:小暑时节,凉风显著减少,吹来的风常裹挟热浪,大地不再有清凉之感;

二候蟋蟀居宇:蟋蟀因炎热离开田野,到庭院的墙角下躲避暑热;

三候鹰始鸷:老鹰因地面气温过高,转向清凉的高空活动。

小暑的传统习俗

1. 食新(南方):小暑过后,农民将新割的稻谷碾成米,制成面饼、面条等,与邻里分享,表达对丰收的祈愿;同时也会准备一份祭祀祖先,恳请保佑风调雨顺。

2. 吃饺子(北方):北方有“头伏饺子二伏面,三伏烙饼摊鸡蛋”的习俗。伏日人们食欲不振(俗称“苦夏”),饺子形似元宝,有“元宝藏福”之意,且开胃解馋,适合此时食用。

3. 晒红绿(农历六月初六):农历六月初六有晒书画、衣物的习俗,传说此日晾晒后可避免虫蛀,故称“六月六,晒红绿”。

小暑的农事活动

小暑前后,除东北与西北地区收割冬、春小麦等作物外,农业生产以田间管理为主:

作物管理:早稻处于灌浆后期,早熟品种需在大暑前成熟收获,要保持田间干湿适度;中稻已拔节进入孕穗期,需根据长势追施穗肥,促进穗大粒多;单季晚稻正在分蘖,应及早施好分蘖肥;双晚秧苗要防治病虫,于栽秧前5至7天施足“送嫁肥”。

棉花整枝:大部分棉区棉花开始开花结铃,生长最为旺盛,需及时整枝、打杈、去老叶,协调植株体内养分分配,增强通风透光,减少蕾铃脱落。

病虫害防治:盛夏高温是蚜虫、红蜘蛛等多种害虫盛发的季节,需适时防治,避免虫害扩散导致减产。

蓄水防旱:华南东部进入伏旱期,长江中下游地区受副热带高压控制,多高温少雨天气,需及早蓄水防旱,减轻伏旱对农业生产的影响。

文章版权声明:除非注明,否则均为天海易学原创文章,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