财神是中国民间普遍供奉的主管世间财源的神明,其信仰融合了道教神仙体系与民间世俗需求,涵盖文、武及偏财神等多个类别,不同财神对应不同的象征意义与供奉群体。
一、核心财神:正财神赵公明
赵公明是民间最尊崇的“正财神”,道教尊其为“正一玄坛元帅”(简称“赵玄坛”),形象为乌面浓须、怒睁圆眼、头戴铁冠、手持钢鞭、身跨黑虎,故又称“黑虎玄坛”。其职责最初为“除瘟翦虐、驱病禳灾”,后因“买卖求财、使之宜利”的神异事迹,逐渐成为民间公认的财神。传说赵公明原为终南山隐士,秦时修道,后被姜子牙封为玄坛真君,麾下有“招宝天尊”“纳珍天尊”“招财使者”“利市仙官”四员部下,共同掌管天下财源。
二、文财神:智慧与财富的象征
文财神多为历史上的贤臣或神话中的智慧人物,代表“以智生财”的理念,常见有以下几位:
比干:商朝忠臣,因直言进谏被纣王挖心,民间传说其“无心则无私”,能保佑买卖公平、童叟无欺,故被尊为“文财神”。其形象多为文官打扮(头戴宰相纱帽、身着蟒袍)、手捧如意或元宝,象征“公正无私”。
范蠡:春秋时期越国大臣,助越王勾践灭吴后隐姓埋名,经商成巨富,后三散家财给穷苦百姓,被尊为“陶朱公”(意为“富而好施”)。其形象多为手持宝盆、面带笑容,象征“生财有道、散财积德”。
财帛星君(增福财神):道教神仙,形象为脸白发长、手捧宝盆,“招财进宝”一词即源于其形象。民间常将其画像与“福、禄、寿”三星并列,悬挂于正厅,祈求“财运与福运双至”。
三、武财神:忠义与威严的象征
武财神多为历史上的武将,代表“以义取财”的理念,常见有以下两位:
关羽(关圣帝君):三国时期蜀汉名将,以“忠义仁勇”著称。商家认为其“讲信用、重义气”,能保护商业往来中的公平与安全,故将其奉为“武财神”。其形象多为红脸长髯、身着战袍、手持青龙偃月刀,民间商家常在店内供奉,祈求“生意兴隆、财源广进”。
赵公明(武财神属性):除正财神身份外,赵公明也被视为“武财神”,因其“驱邪避灾、保财平安”的神异事迹,深受民间信仰。其形象与正财神一致,但供奉场景更侧重“镇宅护财”。
四、偏财神:特殊领域的财神
偏财神多为民间传说中的“散财者”或“正义之士”,代表“意外之财”或“特定领域的财富”,常见有以下几位:
五显财神:流行于江西德兴、婺源一带,为兄弟五人(封号首字均为“显”),生前劫富济贫,死后仍惩恶扬善,保佑穷苦百姓。北京安定门外有其庙宇,民间认为供奉五显财神能“驱邪避凶、得意外之财”。
刘海蟾(刘海戏金蟾):道教神仙,传说其为道士,修炼成仙后仍不忘救济贫苦百姓,常“撒钱济贫”。其形象多为手持金钱串、逗弄金蟾,“金蟾吐金钱”的传说使其成为“增福财神”的象征,民间认为供奉他能“招财进宝、福运连连”。
五、民间财神习俗
民间对财神的信仰主要体现在“接财神”与“送财神”习俗中:
接财神:正月初五是民间“接财神”的重要日子,商家与家庭会在凌晨鸣放鞭炮、焚香献牲,迎接财神进门,祈求一年财运亨通。传说赵公明会在初五“走下龙虎玄坛”,随机前往供奉人家,故人们争相提前迎接。
送财神:初五当天,贫民乞丐会扮成“活财神”(戴面具、穿财神服饰),挨家挨户送“财神像”(背面有不干胶),主人需当场送上钱币酬谢,否则会在门口闹事。这一习俗虽带有些许讽刺,但也增添了节日的热闹氛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