白露的诗句 由来简介

admin

白露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五个节气,也是秋季第三个节气,通常在每年公历9月7日至9日之间交节(太阳到达黄经165度时)。其名称源于自然现象——进入白露时节,随着天气逐渐转凉,白昼阳光尚热,但太阳落山后气温快速下降,夜间空气中的水汽遇冷凝结成细小的水滴,密集附着在花草树木的茎叶或花瓣上,呈白色,经早晨太阳光照射,显得晶莹剔透、洁白无瑕,故得名“白露”。

从气象学角度看,白露是反映自然界气温变化的重要节令,标志着暑热基本结束,天气正式转凉,昼夜温差逐渐加大(民间有“白露秋分夜,一夜凉一夜”的谚语)。夏季风逐渐被冬季风取代,冷空气南下频繁,加上太阳直射点南移,北半球日照时间缩短、强度减弱,地面辐射散热加快,温度下降速度明显提升。

白露时节还有鲜明的物候特征,古人将其为“三候”:一候鸿雁来(鸿雁自北方向南方迁徙避寒);二候玄鸟归(燕子等北方鸟类南归);三候群鸟养羞(百鸟开始储存干果粮食以备过冬)。

白露的诗句 由来简介

二、与白露相关的经典诗句

白露作为秋季的典型意象,早在先秦时期便进入诗歌,历代文人墨客多有吟咏,以下是更具代表性的几句:

1. 《诗经·秦风·蒹葭》:“蒹葭苍苍,白露为霜。所谓伊人,在水一方。” 这是“白露”最早的文学记录,以秋露凝结为霜的自然景象为背景,勾勒出一幅朦胧、清冷的水墨画,借“伊人”的追寻表达求而不得的怅惘,成为中国古典诗歌中“秋思”的经典意象。

2. 杜甫《月夜忆舍弟》:“露从今夜白,月是故乡明。” 白露节气当天,诗人远在边塞,借“露白”点明时令,以“故乡月更明”的主观感受,将对兄弟的思念与对故乡的牵挂推向极致,成为思乡诗的千古绝唱。

3. 白居易《南湖晚秋》:“八月白露降,湖中水方老。旦夕秋风多,衰荷半倾倒。” 描绘了白露时节湖光秋色的萧瑟:湖水渐老,荷叶衰败,秋风乍起,衰荷半倾,诗人触景生情,流露出对时光流逝、万物凋零的感慨。

4. 左思《杂诗》:“秋风何冽冽,白露为朝霜。柔条旦夕劲,绿叶日夜黄。” 以“白露为霜”渲染秋风的凛冽,用“柔条变劲”“绿叶变黄”表现季节的变迁,抒发了时光易逝、壮志未酬的感慨。

5. 杜甫《白露》:“白露团甘子,清晨散马蹄。圃开连石树,船渡入江溪。” 生动描绘了白露清晨的田园风光:柑橘上的露珠凝结成团,马蹄踏过留下湿润的痕迹;园圃与石树相连,小船缓缓驶入江溪,展现了一幅宁静、清新的秋日画卷。

文章版权声明:除非注明,否则均为天海易学原创文章,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