上巳节有什么作用和意义

admin

上巳节(俗称“三月三”)作为汉民族古老的传统节日,其作用与意义贯穿于历史演变中,既包含原始的信仰诉求,也融合了社交、文化与娱乐功能,是古人顺应自然、祈福生活的集中体现。

1. 祓禊祈福:驱邪祛病与卫生保健

上巳节的核心传统是“祓禊”(fú xì),即到水边沐浴、洗濯,以去除宿垢与灾晦之气。古时人们认为,暮春时节阴气未退、阳气上升,易滋生疾病,而水具有“清洁”的象征意义,通过祓禊可实现“除灾避邪、祈求健康”的目的。《周礼》记载“岁时祓除,如今三月上巳如水上之类”,《论语》中“浴乎沂,风乎舞雩”的描述,也印证了这一习俗的普及。祓禊用的兰草(或香薰草药)被认为有驱邪功效,进一步强化了“祈福”的内涵。

上巳节有什么作用和意义

2. 祭祀高禖:祈求生育与种族繁衍

上巳节的重要功能之一是祭祀“高禖”(méi)——管理婚姻与生育之神。高禖最初是具有孕育状的女性形象,后来演变为伏羲等神灵,祭祀活动旨在祈求婚姻美满、生育顺利。古时民间认为,妇女不育是鬼神作祟,通过高禖祭祀可“除灾避邪、得子延嗣”。例如,南方少数民族保留的“拜花婆”“花婆节”等习俗,仍延续着求偶、求育的传统。

3. 会男女:社交与情感交流的平台

上巳节是古代青年男女自由交往的重要场合。《诗经·郑风·溱洧》中“士与女,殷其盈矣……维士与女,伊其将谑,赠之以勺药”的记载,生动描绘了溱洧河畔青年男女出游、相会、互赠芍药的场景。周代仲春之月,官方允许男女自由相会,这一习俗被称为“古代情人节”(比西方情人节早1000余年)。即使后来理学盛行,踏青游玩的社交功能仍得以保留,成为人们释放情感、增进交流的方式。

4. 踏青游春:顺应自然与生活乐趣

上巳节正值暮春三月,万物生发,踏青游春成为节日的重要活动。人们走出家门,到水边、郊外游玩,赏花、品茶、嬉戏,感受春天的生机。唐代时,踏青游宴达到鼎盛,皇室在曲江赐宴,百姓携酒聚饮,杜甫《丽人行》中“三月三日天气新,长安水边多丽人”的诗句,展现了当时的热闹景象。这一习俗不仅满足了人们对自然的热爱,也成为文人雅士吟诗作赋的灵感来源。

5. 文化传承:雅致习俗与文学艺术的载体

上巳节的习俗逐渐演变为文人雅士的雅集活动,更具代表性的是“曲水流觞”。魏晋时期,文人将酒杯置于弯曲的水流中,任其漂流,停在谁面前谁需饮酒赋诗,王羲之《兰亭集序》便是这一活动的产物。曲水流觞不仅是一种娱乐,更成为文学、书法与园林艺术的结合,传承了中华文化的雅致传统。上巳节的习俗还融入了少数民族文化(如黎族三月三对歌、苗族爬坡节),成为中华民族多元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。

文章版权声明:除非注明,否则均为天海易学原创文章,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