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殊菩萨,梵名Mañjuśrī(音译“文殊师利”“曼殊室利”),是大乘佛教中智慧的象征,位居“四大菩萨”(文殊、普贤、观音、地藏)之首,与释迦牟尼佛、普贤菩萨合称“华严三圣”(分别代表智慧、实践、理体)。其名号含义深远:“妙德”彰显其德行圆满,“妙吉祥”寓意出生时的祥瑞,“法王子”则因他智慧超群,为诸菩萨之首,如同佛陀的“太子”。
文殊菩萨的起源与身世
关于文殊的身世,佛教经典有多种记载:
《文殊师利般涅槃经》称,文殊生于古印度舍卫国一个婆罗门家庭,出生时伴随“光明满室、甘露垂庭”等十大祥瑞,成人后离家投奔释迦牟尼学道,最终修成菩萨身。
《悲华经》则提到,文殊本是阿弥陀佛的第三子,过去世名为“龙种上佛”,未来将成“普现佛”,现世为“欢喜藏摩尼宝积佛”,是“三世觉母”(过去、现在、未来皆与佛陀有师徒之缘)。
还有经典称,文殊曾是释迦牟尼的大弟子,因智慧之一被推为众菩萨之首,甚至有说法认为他本是佛,为助释迦牟尼教化众生而化现为菩萨。
文殊菩萨的核心象征
文殊菩萨的形象与持物均围绕“智慧”主题设计:
智慧剑:右手持剑,象征以智慧之刃斩断众生的无明烦恼(如愚痴、贪嗔)。
般若经:左手持青莲花,花上放置《般若波罗蜜多经》,代表智慧的载体(般若为“诸佛之母”,是通向解脱的核心)。
青狮坐骑:骑乘青狮(又称“狻猊”),象征智慧的威猛无畏(狮吼能震慑邪魔,代表智慧能破除一切障碍)。
五髻造型:头顶结五髻(密宗中为多首多臂),代表“大日如来五智”(法界体性智、大圆镜智、平等性智、妙观察智、成所作智),也寓意童子的天真无邪(象征智慧的纯粹)。
文殊菩萨的主要道场
文殊菩萨的应化道场为五台山(位于中国山西忻州),因“岁积坚冰、夏仍飞雪”的清凉气候,又称“清凉山”。据《华严经·菩萨住处品》记载:“东北方有处,名清凉山,从昔以来,诸菩萨众,于中止住,现有菩萨,名文殊师利,与其眷属,诸菩萨众,一万人俱,常在其中,而演说法”。五台山的“五峰”(东台望海峰、西台挂月峰、南台锦绣峰、北台叶斗峰、中台翠岩峰)对应文殊的“五智”,山中多留有文殊显圣的遗迹(如“文殊发塔”“秘魔岩”)。
文殊菩萨的经典故事
1. 五台山取歇龙石:
古时五台山气候恶劣(冬寒夏热、飞沙走石),文殊菩萨为改变环境,化身老和尚前往东海龙宫借“歇龙石”(龙王专为青龙休息所备,清凉无比)。龙王拒绝后,文殊菩萨用法力将石头带走,青龙得知后追至五台山,用龙尾将五座山峰扫成平台(今“五台”由此得名),并将岩石刨得遍地都是(今“龙翻石”景观)。文殊菩萨将歇龙石放在秘魔岩,令青龙在此修行,此后五台山气候变得清凉宜人。
2. 化身贫女乞斋:
宋朝时,五台山塔院寺举行无遮斋会(不分贵贱、平等施食)。一位贫女带着两个孩子和一只狗前来,先后三次请求斋食(孩子、狗、腹中胎儿各一份),最终因“贪得无厌”被住持呵斥。贫女随即口念偈语:“苦瓜连根苦,甜瓜彻蒂甜,三界无着处,致使阿师嫌”,随后腾空而起,现出文殊菩萨法相——狗化为青狮,孩子变为两童子,贫女的头发变为金光闪闪的舍利。住持恍然大悟,遂修建“文殊发塔”供奉其遗发。
3. 助释迦牟尼教化众生:
据《法华经》记载,文殊菩萨在过去世曾教导七位王子成佛(其中一位为释迦牟尼佛),因此被称为“本师”。释迦牟尼佛曾说:“我今得佛,是文殊师利之恩也。过去无量数佛,皆是文殊师利弟子,当来者也是,其威神力所致”。在《华严经》中,文殊菩萨与普贤菩萨一起,辅佐释迦牟尼佛宣讲“般若性空”之理,帮助众生破除执着,走向解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