观音菩萨的来历 观音菩萨的由来

admin

观音菩萨,梵文名Avalokiteśvara(又译“阿缚卢枳低湿伐逻”),汉译主要有“观世音”(意“观察世间众生苦难音声”)、“观自在”(意“观照万法自在无碍”)、“光世音”等,是大乘佛教中慈悲与智慧的终极象征,以“寻声救苦”的愿力为核心特征。其信仰起源于古印度,经丝绸之路传入中国后,与中国本土文化深度融合,逐渐演变为更具影响力的佛教菩萨之一。

佛教经典中的起源记载

观音菩萨的来历在佛教经典中有丰富的神话叙事,主要包括三种核心说法:

观音菩萨的来历 观音菩萨的由来

1. 《悲华经》:阿弥陀佛之长子

据《悲华经·诸菩萨本授记品》记载,无量劫前,世界名为“刚提岚”,转轮圣王“无诤念”(即后来西方极乐世界的阿弥陀佛)育有千子,长子名为“不眴”(又称“无眴”)。不眗对佛说:“若有众生受诸苦恼恐怖,退失正法、堕大暗处,若能念我名号,我必寻声救苦,否则不成正觉。”宝藏佛因此为其授记,名“观世音”,意为“观世音声,救苦救难”。

2. 《观世音得大势受记经》:莲花化生

该经记载,过去金光狮子游戏如来国无女人,国王威德入三昧时,左右莲花生二子,左为“宝意”(即观音),右为“宝尚”(即大势至)。二人后来同为阿弥陀佛的左右胁侍,合称“西方三圣”,协助阿弥陀佛接引众生往生极乐世界。

3. 《华严经》:勇猛丈夫形象

《华严经·入法界品》中,善财童子在普陀山参访观音时,见其在金刚石上为“勇猛丈夫”,形容其为“慈悲圣者,无尽智炬,作暗夜光明”。此处观音尚未女性化,仍以男性形象示现,强调其“威猛”与“慈悲”的统一。

传入中国后的演变:从印度神到中国“慈母”

观音信仰约在东汉时期随佛教传入中国,历经魏晋南北朝的汉化,至隋唐时期逐渐形成中国特色:

形象女性化:早期印度佛教中的观音多为“勇猛丈夫”(如《华严经》所述),但随着中国民间对“慈悲”的具象化需求,宋代以后逐渐演变为慈眉善目的女性形象。民间传说如“妙善公主”(兴林国三公主,出家修行救父,后成观音)的流行,进一步强化了这一形象,使观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“母性慈悲”的象征。

信仰民间化:《法华经·普门品》中“观世音菩萨即时观其音声,皆得解脱”的说法,契合中国民众对“现实救难”的需求(如避火灾、水灾、盗贼等“七难”),因此观音信仰逐渐从佛教殿堂走向民间,成为“有求必应”的“万能神”。宋代以后,民间出现了“送子观音”“白衣观音”等形象,满足了对子嗣、健康的需求。

道场与节日:浙江舟山群岛的普陀山因《华严经》“观音住在南海普陀洛迦山”的记载,被视为观音在中国的应化道场,与五台山(文殊)、峨眉山(普贤)、九华山(地藏)并称“佛教四大名山”。每年农历二月十九(诞辰)、六月十九(成道日)、九月十九(出家日),信众会举行法会、诵经、放生等活动,纪念观音菩萨。

文化融合的意义

观音菩萨的来历与演变,本质上是佛教文化与中国本土文化(儒家“仁爱”、道家“自然”)融合的结果。其“慈悲为怀”的精神,既符合佛教“普度众生”的根本教义,也契合中国民众对“善良”“救赎”的价值追求,因此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。

你可能想看:
文章版权声明:除非注明,否则均为天海易学原创文章,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