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. 巧果:又称“乞巧果子”,是七夕更具代表性的食物,以面粉为主要原料,通过油炸或炉烤制成,形状多样(如梭形、圆形、花形),寓意“乞求织女赐予巧手”。宋代街市已有售卖,部分地区如浙江绍兴的巧果类似北方排叉,杭州、宁波一带则用面粉 *** 小型物品油炸。
2. 巧芽面:用提前7天培育的绿豆芽(或黄豆芽)做浇头,搭配手擀面。豆芽需在七月初一浸泡,每日喷水保持湿润,七天后长至23厘米即可使用,寓意“生机与巧慧”。
3. 江米条:老南京的传统七夕食物,以糯米面、豆粉为主要原料,加入麦芽糖水揉制成长条,油炸至金黄,再裹上白糖。口感香脆甜糯,是当地七夕的特色小吃。
4. 巧酥:传统名点,造型多为女性形象(如仕女、仙女),或为花朵、动物形状,用面粉、油脂、糖等制成,香甜酥脆。古代糕点铺会在七夕大量 *** ,供女子购买以庆祝牛郎织女相会。
5. 五子:即桂圆、红枣、榛子、花生、瓜子,是七夕“拜织女”仪式的核心祭品。五种干果寓意“多子多福、生活富足”,女子们会将五子摆放在供桌上,乞求织女赐予家庭兴旺。
6. 巧巧饭:山东地区的特色习俗,由七个要好的姑娘共同 *** 。饺子中分别包入铜钱、针、红枣(象征“有福、手巧、早婚”),聚在一起食用,通过“吃到什么”预测未来运势。
7. 花瓜:七夕前后的时令瓜果(如西瓜、甜瓜、葡萄),女子们会将其雕刻成奇珍异兽或花鸟形状,用于装饰供桌或馈赠亲友。寓意“生活甜蜜、容貌姣好”。
七夕节的传说:牛郎织女的故事
七夕节的核心传说源于牛郎与织女的爱情悲剧,是中国四大民间爱情传说之一,承载着人们对忠贞爱情的向往。
古时,孤儿牛郎与哥嫂生活,常受虐待,分家后仅分得一头老黄牛。老牛感其善良,口吐人言告知:“明日众仙女下凡沐浴,你可偷取织女的五彩衣,她便无法返回天庭,会成为你的妻子。”次日,牛郎依计而行,藏起织女的衣服。众仙女沐浴后纷纷穿衣飞走,唯有织女焦急寻找,牛郎现身恳求,织女见其憨厚,答应结为夫妻。
婚后,牛郎织女男耕女织,生活幸福,一年后生下龙凤胎。天帝得知此事勃然大怒,命天神下界抓回织女。牛郎回家不见织女,披上老牛临终前留下的牛皮(老牛嘱咐“遇难时披此皮可腾云驾雾”),担着一双儿女追去。眼看即将追上,王母娘娘拔下金簪,在天空划出一条波涛滚滚的银河,将二人隔开。
牛郎织女的坚贞爱情感动了鸟神,派来喜鹊搭成“鹊桥”,助二人每年七月初七在银河上相会。此后,人间喜鹊在七夕当天极少出现,传说它们都去天上搭桥了。民间相信,七夕夜深人静时,在葡萄架或瓜果架下能听到牛郎织女的悄悄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