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国传统农历节日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,承载着祈福、感恩、团圆、缅怀等多重文化内涵,历经千年传承演变,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风俗体系。以下为主要农历节日及核心风俗:
1. 春节(农历正月初一)
春节是农历新年之始,也是一年中最隆重的节日,核心是“辞旧迎新”与“阖家团圆”。
年前准备:腊月初八喝腊八粥(寓意圆满富足),腊月二十三“送灶神”(用糖果等供品送灶王爷上天“奏喜事”),腊月二十四“扫尘”(彻底清扫房屋,寓意除旧布新),腊月二十五磨豆腐、二十六杀猪割年肉、二十七宰年鸡、二十八洗浴(清洁身心迎新年),腊月二十九或三十“贴春联”“挂红灯笼”(增添喜庆氛围)。
除夕守岁:全家团聚吃“年夜饭”(必有鱼,寓意“年年有余”;必有饺子,象征“更岁交子”),长辈给晚辈发“压岁钱”(用红包装,寓意“辟邪驱鬼、保佑平安”),彻夜不眠“守岁”(寓意“辞旧迎新、祈福长寿”)。
年初活动:初一凌晨“开门炮”(鸣放鞭炮,寓意“驱邪迎祥”),晚辈向长辈“拜年”(说“恭喜发财”“身体健康”等吉利话),初二“迎婿日”(女婿携礼回岳家拜年),初三“小年朝”(不扫地、不乞火,避免扫走财运),初五“破五”(破除年前禁忌,如扫地、倒垃圾)。
正月十五元宵节:春节的尾声,吃“元宵”(象征“团团圆圆”),赏“花灯”(各地举办灯展,如北京的宫灯、广东的走马灯),猜“灯谜”(将谜语贴在花灯上,增添文化趣味)。
2. 元宵节(农历正月十五)
又称“上元节”“灯节”,核心是“闹元宵”。
吃元宵:北方称“元宵”,南方称“汤圆”,用糯米粉包裹甜馅(如芝麻、花生)或咸馅(如猪肉、蔬菜),象征“阖家团圆”。
赏花灯:各地举办大型灯展,如南京的秦淮灯会、苏州的拙政园灯会,花灯造型多样(如龙灯、凤灯、生肖灯),寓意“光明美满”。
猜灯谜:将谜语写在纸条上,贴在花灯上供人猜谜,既能启迪智慧,又能增添节日氛围,如“弯弯藤儿架上爬,串串珍珠上边发”(谜底:葡萄)。
舞龙舞狮:民间表演活动,龙灯蜿蜒盘旋,狮舞跳跃翻腾,寓意“驱邪避灾、五谷丰登”。
3. 清明节(农历清明前后,公历4月4日6日)
既是自然节气(清明时节,万物生长),也是传统节日(缅怀祖先、纪念英烈)。
扫墓祭祖:人们前往祖先墓地,铲除杂草,摆放供品(如水果、鲜花、酒肉),上香烧纸,鞠躬或磕头,表达对先人的思念。部分地区保留“挂青”习俗(在墓头插纸幡,象征“子孙兴旺”)。
踏青郊游:趁着春光明媚,全家或朋友结伴出游,欣赏大自然的美景(如桃花、杏花、油菜花),感受春天的生机。
传统食俗:吃“青团”(用艾草汁和糯米粉制成,内包豆沙、芝麻等馅,口感软糯,带有艾草清香)、“清明粑”(用糯米粉和清明菜制成,寓意“清清洁洁”)。
4. 端午节(农历五月初五)
为纪念爱国诗人屈原而设,核心是“驱邪避疫”“纪念屈原”。
吃粽子:用糯米包裹馅料(如红枣、豆沙、猪肉、蛋黄),用粽叶(芦苇叶、竹叶)捆扎,煮熟后食用。部分地区有“咸甜之争”(北方多甜粽,南方多咸粽)。
赛龙舟:沿江、沿河地区举办龙舟竞赛,龙舟造型狭长,船头雕刻龙头,船尾雕刻龙尾,队员们齐心协力划桨,岸边观众呐喊助威,寓意“团结奋进、勇往直前”。
挂艾草菖蒲:在门楣上挂艾草(有驱虫、杀菌作用)、菖蒲(形状似剑,寓意“斩邪”),寓意“驱邪避疫、保佑平安”。
佩香囊:用彩色丝线绣制香囊,内装雄黄、苍术、艾叶等香料,佩戴在身上,寓意“驱虫避蚊、祈福保平安”。
5. 中元节(农历七月十五)
又称“七月半”“鬼节”,核心是“祭祀祖先”“缅怀先人”。
祭祖:初十开始“接公婆”(将祖先牌位请回家中,早晚供奉茶、酒、饭菜),十五“送公婆”(将牌位送回祠堂或墓地),期间每天三餐供奉丰盛菜肴。
烧纸钱:用锡箔、黄纸折成“金元宝”“银元宝”“纸钱”,在门外或墓前焚化,寓意“给祖先送钱,让他们在阴间生活富足”。
放河灯:用彩纸或荷叶 *** 河灯(内放蜡烛),在河边或江边放漂,寓意“送祖先灵魂回归阴间,祈求平安”。
6. 中秋节(农历八月十五)
以“团圆”为主题,核心是“赏月”“吃月饼”。
赏月:中秋之夜,全家团聚在庭院或阳台,摆上月饼、水果(如西瓜、葡萄、苹果),欣赏皎洁的明月。民间有“拜月”习俗(女子向月亮行礼,祈求“美貌、健康、家庭幸福”)。
吃月饼:月饼是中秋节的标志性食品,象征“团圆”。种类繁多(如广式月饼、苏式月饼、京式月饼),口味多样(如豆沙、蛋黄、五仁、枣泥)。
家人团聚:远在他乡的人尽量赶回家中,与家人共度佳节,寓意“人月两圆”。部分地区有“烧塔”习俗(用砖块或瓦片砌成塔,内装柴草,点燃后火焰冲天,寓意“驱邪祈福”)。
7. 重阳节(农历九月初九)
又称“重九节”“老年节”,核心是“尊老敬老”“祈福长寿”。
登高:人们前往高山、楼阁等地登高远眺,寓意“避灾祈福、步步高升”。唐代王维《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》中有“遥知兄弟登高处,遍插茱萸少一人”的诗句。
插茱萸:将茱萸(一种中药,有驱虫、避邪作用)插在头上或挂在门口,寓意“驱邪避灾、保佑平安”。
吃重阳糕:用糯米粉、红枣、豆沙等制成,层层叠叠,寓意“步步高升”。部分地区有“送重阳糕”的习俗(晚辈给长辈送糕,表达“尊敬与祝福”)。
尊老敬老:1989年,我国将重阳节定为“老年节”,各地开展“慰问老人”“老年活动”(如文艺演出、书法展览),弘扬“尊老、敬老、爱老”的传统美德。
8. 腊八节(农历腊月初八)
是农历年的最后一个节日,核心是“祭祀祖先”“祈福丰收”。
吃腊八粥:用大米、小米、玉米、红豆、绿豆、花生、莲子、红枣等八种食材熬制而成,寓意“五谷丰登、吉祥如意”。部分地区有“腊八粥喂树”的习俗(将粥涂在树干上,寓意“让树长得更壮”)。
泡腊八蒜:将蒜瓣泡在醋中,密封腌制,待蒜瓣变绿(呈翡翠色),即可食用。腊八蒜酸甜可口,是春节吃饺子的更佳佐料。
祭祀:用腊八粥、酒肉等供品祭祀祖先,祈求“祖先保佑,来年丰收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