正月初四“扔穷”传统中,主要扔以下几类物品/事物,核心是通过清理外在环境与内在状态,辞旧迎新、摒弃晦气,迎接财运与福气:
1. 积攒的生活垃圾
包括瓜子皮、果皮、塑料瓶、废纸等日常废弃物。过年前三天(初一到初三)通常不扫地倒垃圾(视为“扫地出门”“赶人”,不吉利),初四作为“扔穷日”,需将这些垃圾彻底清理出家门。民间认为,垃圾是“贫穷与晦气”的象征,扔掉垃圾能清除阻碍,让家中变得干净整洁,既符合卫生习惯,也能表达对即将到来的财神、灶神的敬重(“财不进脏门”)。
2. 破旧衣物与鞋子
不再穿的旧衣物、旧鞋子(尤其是破损严重无法继续使用的),被视为“过去的困苦”或“无用之物”。扔掉它们寓意“告别过往,迎接新生活”,为新的一年腾出空间,提升居住舒适度。传统中也有“旧的不去,新的不来”的说法,通过清理旧物,期待新的一年能有更好的物质条件。
3. 损坏或无用的物品
包括破旧的碗碟、损坏的家具(如裂痕的凳子、摇摇欲坠的衣柜)、无法修复的电器等。这些物品不仅影响日常生活使用,还被视为“不良气场”的载体——比如破损的碗象征“漏财”(传统认为碗是财富的容器,破损则财气外泄),损坏的家具可能带来安全隐患。扔掉它们能消除负面能量,为新年的好运腾出空间。
4. 储存的污水
春节前几天(尤其是除夕到初三),人们为避免“倒掉财运”,会将污水暂时储存起来。初四这天,需将这些污水从屋内往屋外倒掉(象征“将晦气彻底赶出家门”)。这一习俗既是对“聚财”的延续,也是清理家中积水的实际需要,保持环境干燥卫生。
5. 浪费的习惯与坏情绪
除了具体物品,“扔穷”还包括摒弃内在的“负面元素”:一是浪费的习惯(如胡乱花钱、食物浪费、过度消耗精力),老话说“吃不穷,穿不穷,浪费粮食会受穷”,浪费被视为“生活的忌讳”,而吃“折箩”(将前几天剩菜混合加热食用)则是“节约”的象征,能给灶神留下好印象,祈求降福;二是坏情绪(如动怒、吵架、消极悲观),初四讲究“不惊扰财神”,吵架动怒会让财神远离,同时坏情绪也是“内心的晦气”,会影响家人关系与自身状态,需通过团聚、聊天等方式摒弃,以积极心态迎接新年。
这些“扔穷”的习俗,既有传统信仰中对“财运”的期盼,也有实际生活中对“整洁、节约、和谐”的追求,体现了人们对新一年美好生活的向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