客家婚俗承袭中原“六礼”(纳采、问名、纳吉、纳征、请期、亲迎)古制,融合地方特色,形成一套严谨且富有仪式感的流程,核心环节围绕“传情、祈福、传承”展开。
1. 说媒与合八字
传统客家婚姻以“父母之命、媒妁之言”为基础,分为三种形式:媒婆主动上门征得双方父母同意、男方请媒婆通传求亲、通婚或指腹为婚(古俗)。双方初步达成意向后,需交换生辰八字,由算命先生“合八字”,查看是否相生相合(避免冲克),若八字合宜,方可进入下一环节。
2. 定亲与过礼
合八字后,男方需择吉日带礼品到女方家“定亲”(古礼称“纳吉”),正式确立婚姻关系。礼品通常包括“六鸡六盒”(6只鸡、6盒糕点等)、生猪等,象征“六六大顺”。随后,男方需“过礼”(古礼称“纳征”),即正式下聘金聘礼,进一步确认婚约。
3. 送嫁与哭嫁
婚礼前,新娘需由“好命婆”(夫妇健在、多儿多女的长辈)为其“开脸”(用五色丝线去除面部汗毛、剪齐额发),象征褪去稚气、转为成人。新娘需“哭嫁”——通过哭唱表达对父母养育之恩的感激、对家乡的不舍,哭声越悲切,越被视为“重情重义”,亲友会塞“扎荷包”(礼金)安慰。
4. 迎亲与入门
迎亲队伍通常由新郎、媒人、唢呐手、彩旗队、挑嫁妆队组成,前往女方家。女方家会紧锁新娘房门,“挠姐妹钱”(为难迎亲者,讨要红包),迎亲者需发红包或说吉祥话才能开门。新娘出门前,需“踢轿门”(新郎用脚踢开花轿门),由伴娘牵出,跨“拦门鸡”(一只公鸡,象征“吉祥如意”),再沿红粬水路径或头顶米筛跨火盆、门槛,寓意“驱邪迎新”。
5. 拜堂与闹洞房
新娘进入男家后,需在鼓乐声中“拜堂”:依次拜天地、祖宗、父母(高堂),最后夫妻对拜。拜堂后,新郎新娘需“喝交杯酒”(客家称“交亲”),象征夫妻同甘共苦。闹洞房时,亲朋好友会进新房嬉戏,如“抛生鸡仔”(抛公鸡过新娘头顶,象征“早生贵子”)、“撒喜糖”(向围观者分发糖果,寓意“分享喜气”)。
6. 三朝回门
婚后第三天(部分地区为第五天),新郎新娘需带礼品“回门”(古礼称“转门”),拜见女方父母及长辈,报平安并表达孝心。女方家会准备酒席款待,新娘当天或过夜返回男家(部分地区允许新娘留宿)。
地方特色细节
闽西客家:新娘出门时需站在画有八卦太极图的“米筛”中换鞋,象征“留下娘家活土(财气)”;到达男家后,需跨“拦门鸡”,并由福命妇牵引跨火盆。
海南客家:新娘出嫁前需“检面”(嫂婶用细线捻去面部汗毛,使脸更 *** ),如今多被现代美容替代;送礼用“馍”(花生馍、红枣馍等双数,寓意“子孙成双”)。
梅州客家:迎娶时需“拖青”(童子拖桃树枝开路,象征“辟邪”);新娘母亲需在婚后第三天“拉三朝”(带漆屐、油伞等探望女儿,寓意“关心女儿生活”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