腊月名称的由来主要与古代祭祀习俗及“腊”字的含义演变相关,核心可归纳为以下三点:
1. “腊”与“猎”通假,源于岁末猎祭传统
古代“腊”(là)与“猎”(liè)二字通假,而“腊祭”最初是“猎祭”的演变。“猎祭”指岁末农闲时,先民外出获取禽兽,以兽肉作为祭品,祭祀祖先与百神(如门神、户神、灶神等),祈求来年风调雨顺、避灾迎祥。这种习俗起源于先秦时期,《风俗通》明确记载“腊者猎也,因猎取兽祭先祖也”,后因“腊”与“猎”通假,“猎祭”逐渐写作“腊祭”,举行腊祭的年终十二月也因此被称为“腊月”。
2. “腊”指岁末新旧交替的大祭仪式
“腊”字的引申义包含“新旧交接”。《隋书·礼仪志》《礼记·月令》等文献均提到,“腊者,接也,新故交接,故大祭以报功也”,强调腊祭是岁末全年、连接新年的关键仪式。古代腊祭整合了“蜡祭”(祭祀百神)与“腊祭”(祭祀祖先)的内容,成为涵盖自然神灵与祖先崇拜的综合性大祭,而十二月作为一年收尾、新年开启的节点,自然成为腊祭的固定月份。
3. 秦汉以后历法固定,“腊月”成为官方称谓
秦始皇统一中国后,下令制定历法,将冬末初春新旧交替的十二月正式命名为“腊月”,并将十二月初八定为“腊日”(早期腊日并非固定,汉代以冬至后第三个戌日为腊日,南北朝时因佛教影响逐渐固定在腊月初八)。这一规定使“腊月”的名称得以普及,成为农历十二月的标准别称,并延续至今。
综上,“腊月”之名融合了古代祭祀文化、文字通假及历法演变,本质是岁末年终人们感恩自然、缅怀祖先的重要时间符号。
文章版权声明:除非注明,否则均为天海易学原创文章,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