小暑并非入伏的开始,但两者时间紧密衔接,小暑后不久即进入伏天。
1. 小暑的节气含义
小暑是二十四节气中第十一个节气(每年公历7月7日或8日交节),《月令七十二候集解》载:“暑,热也,就热之中分为大小,月初为小,月中为大”,指此时天气开始炎热,但尚未达到全年最热阶段。民间素有“小暑接大暑,热得无处躲”“小暑大暑,上蒸下煮”的说法,说明小暑是炎热天气的开端。
2. 入伏的时间规则
“入伏”指进入“三伏天”(一年中最热的时段),其计算以“夏至三庚数头伏”为核心:
初伏: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(庚日为天干地支纪日中的“庚”,每10天一个庚日);
中伏:夏至后的第四个庚日(若夏至到立秋之间有5个庚日,则中伏为20天,否则为10天);
末伏:立秋后的之一个庚日。
入伏时间并不固定,通常在每年7月中旬至8月中旬之间。
3. 小暑与入伏的关系
小暑节气标志着我国大部分地区进入炎热季节,是小暑后不久即进入伏天的过渡信号。民间谚语“节到小暑进伏天”直接点出两者的衔接性——小暑之后,随着梅雨季结束(江南地区“小暑后逢未出梅”),气温进一步升高,湿度增大,随即进入“三伏天”的闷热时段。
例如,2025年小暑为7月7日,初伏为7月20日(夏至后第三个庚日),间隔约13天;2021年小暑为7月7日,初伏为7月11日(夏至后第三个庚日),间隔约4天。虽然具体间隔因年份而异,但小暑后必然进入伏天是普遍规律。
综上,小暑是炎热天气的起点,而入伏是最热时段的开始,两者虽不完全等同,但小暑后紧接着就是伏天,是夏季高温的核心阶段。
文章版权声明:除非注明,否则均为天海易学原创文章,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