元宵节的来历 元宵节是怎么来的

admin

元宵节是中国重要的传统节日,其起源与发展融合了历史事件、宗教文化与民间习俗,经历了从汉代萌芽到唐宋明清兴盛的漫长演变。

1. 汉代:起源与初步形成

元宵节的雏形可追溯至汉代。其一,汉文帝为纪念“平吕之乱”将其定为节日:汉惠帝去世后,吕后篡权,吕氏宗族把持朝政;吕后死后,周勃、陈平等老臣平定叛乱,拥立刘恒(汉文帝)即位。因平乱发生在正月十五,汉文帝便将此夜定为“元宵节”,每年此时微服出宫与民同乐,以示纪念。其二,汉武帝时期,司马迁创建《太初历》,将正月十五祭祀“太一神”(当时被视为宇宙主宰的神明)的活动纳入国家重大节日体系,进一步推动了元宵节的官方化。

元宵节的来历 元宵节是怎么来的

2. 东汉:佛教文化的影响

东汉明帝时期,佛教传入中国。据记载,佛教有正月十五“僧人观佛舍利、点灯敬佛”的习俗,明帝为弘扬佛法,下令宫中及寺院在正月十五夜张灯结彩。这一举措使元宵节的节俗从宫廷扩展至民间,“燃灯”逐渐成为核心活动之一。

3. 隋唐:节日盛况的开启

隋朝统一全国后,元宵节习俗重新兴盛。据《隋书·音乐志》记载,隋代正月十五有“绵亘八里、列戏为场”的盛大歌舞表演,参与者达数万,从黄昏持续至清晨,成为全民参与的狂欢。唐代时,元宵节进一步发展为“灯节”:唐玄宗时期,宫中建有高达150尺、长达20间的巨型灯楼,民间也盛行张灯结彩,灯期延长至三天(正月十四至十六)。

4. 宋代:习俗的丰富与延续

宋代对元宵节的重视程度更高,灯期延长至五天(正月十三至十八),并增加了“试灯”(十三)、“收灯”(十八)的环节。元宵的 *** 工艺也更加成熟,出现了用糯米粉加果糖制成的“浮圆子”(即后来的汤圆),象征团圆美满。猜灯谜、踩高跷等习俗开始流行,丰富了节日内涵。

5. 明清:灯期的延长与民间化

明代时,元宵节灯期进一步延长至十天(正月初八至十七),官员放假十天,全民连续赏灯十天,成为中国历史上最长的元宵灯节。清代,宫廷不再举办大型灯会,但民间灯火依然壮观,且增加了舞龙舞狮、划旱船、扭秧歌等活动,节日氛围更加热烈。此后,元宵节的习俗基本固定下来,延续至今。

注:元宵节的名称也随时代演变:“上元节”源于道教“三元说”(正月十五为上元,七月十五为中元,十月十五为下元);“灯节”则因“燃灯”习俗而来;“元宵”原指“上元节的晚上”,后因主要活动为吃元宵(汤圆),逐渐成为节日代称。

你可能想看:
文章版权声明:除非注明,否则均为天海易学原创文章,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