苏州清明节习俗都有啥

admin

苏州清明节融合祭祖追思、踏青游乐与饮食文化,保留着诸多独具江南特色的传统习俗,以下为主要内容:

1. 祭祖扫墓:慎终追远的传统仪式

苏州人旧时将扫墓称为“上坟”,是清明节的核心活动。旧俗中,上坟需完成“添土、供饭菜、焚锡箔冥币、挂墓”等环节——给坟墓培上新土,摆放酒菜等祭品,焚烧纸钱,最后在坟头挂一串白纸,俗称“挂墓”。新婚夫妇需前往祭祖,称为“上花坟”,这一习俗源于古代“庙见”之礼,寓意让新媳妇铭记祖先墓址。1949年后,扫墓之风依然盛行,除新坟需在清明前祭扫外,其余坟茔可在节日前后进行;祭扫烈士墓也成为新俗,成为传承红色基因的重要方式。

苏州清明节习俗都有啥

2. 山塘看会:热闹非凡的民俗盛会

“山塘清明节会”是苏州传统清明习俗的重要组成部分。旧时,官府会在清明日于虎丘郡厉坛祭祀“无祀孤魂”,市民则乘船前往山塘观看“出会”队伍——队伍以城隍老爷为核心,伴随文武判官、善恶神像及民间杂技、文艺表演(如舞龙、高跷),沿途锣鼓喧天、人潮涌动。周边居民会特意准备酒菜,邀请亲友“留会饭”,成为邻里互动的重要场景。

3. 插柳戴柳:祈福避邪的生机符号

苏州有“清明不戴柳,红颜变皓首”的谚语,插柳、戴柳是清明节的传统习俗。人们会将柳枝插于门边或系于门框,或在野外踏青时为儿童编织柳圈戴于头上。这一习俗既有祈求风调雨顺、五谷丰登的寓意,也寄托了避邪驱鬼、保佑健康的愿望,体现了对生命力的向往。

4. 节令美食:舌尖上的清明记忆

苏州清明节的饮食充满时令特色,主要有以下几种:

青团子:用麦苗叶或浆麦草汁加石灰点化澄清后调米粉制成,内包豆沙等馅心,色青味香,是清明节必备食品,旧时可冷食,现多为热食;

焐熟藕:选用隔年老藕,去节灌入糯米,加入食碱,用荷叶覆盖煮至酥烂,冷却后蘸赤砂糖浆食用,酥中带糯,风味独特;

还有酒酿饼(用酒糟发酵 *** ,甜糯软韧,与张士诚救母传说相关)、枸杞头(野生嫩芽,凉拌清炒皆宜,清热明目)、马兰头(田埂嫩芽,汆后拌香干,清香爽口)等野菜,均为清明时节的时令美味。

5. 踏青游乐:亲近自然的春日狂欢

清明时节,苏州人会结伴踏青,主要活动包括:

画舫游:乘坐装饰华丽的画舫游山塘河、太湖,船上备有酒肴箫管,宾朋喧笑,是富贵人家的主要游乐方式;

荡秋千:男女老少在户外荡秋千,既能健身,也为春日增添欢乐;

放风筝:苏州人称风筝为“鹞子”,清明节是放鹞子的“正日”,民间有“清明断鹞”之说,认为放走风筝可祛除晦气,有的风筝上会写“妖去病除保安康”的字样;

碰蛋:小朋友们手持煮熟的鸡蛋相碰,最后决出“蛋王”,寓意长命百岁,碎壳的蛋需剥开吃掉,象征“破壳而出、出人头地”。

这些习俗不仅承载着苏州人对祖先的缅怀与对生命的敬畏,也展现了江南水乡独特的文化韵味,至今仍是苏州清明节的重要文化符号。

文章版权声明:除非注明,否则均为天海易学原创文章,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