胡同是什么时候出现的

admin

“胡同”是蒙古语“Hottog”(或“Hutong”)的音译,本义为“水井”。这一词汇随蒙古族建立元朝、定都大都(今北京)而传入北京,成为元大都时期对城市小巷的专称。元代熊梦祥《析津志》中提到的“衖通”(意为小巷),即为“胡同”的早期写法,后逐渐演变为“胡同”。

二、北京胡同的出现时间:元代大都时期(13世纪)

北京胡同的形成与元大都的规划建设同步。1276年,元朝在金中都旧址东北部营建大都新城,采用“棋盘式”街道布局,将城市划分为112个坊,坊间连接的小巷称为“胡同”或“火巷”。据《析津志》记载,元大都城内有“二十九衖通”(即29条胡同),这是北京胡同作为城市道路名称的最早记录。

胡同是什么时候出现的

三、元代胡同的特点

元大都的胡同以东西走向为主(便于日照和抵御冬季寒风),宽度约69米(相当于元代“六步”),是连接大街与四合院的“毛细血管”。胡同两侧多为四合院,形成“胡同四合院”的经典城市格局,这种格局延续至今,成为北京城的标志性特征。

四、胡同一词的后续演变

明代时,“胡同”正式成为北京街巷的通名,取代了元代的“火巷”“衖通”等称谓。明嘉靖三十九年(1560年),张爵编写的《京师五城坊巷衚衕集》是北京之一部详细记录胡同的专著,书中收录了459条胡同,标志着“胡同”一词的普及。清代以后,“胡同”一词进一步固定,成为北京城市文化的重要符号。

文章版权声明:除非注明,否则均为天海易学原创文章,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