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吉”(jí)是汉语一级通用规范汉字(常用字),属上下结构会意字,部首为“口”,总六画。其核心本义为“好、有利、幸福”,与“凶”相对,衍生出善美、吉利、朔日、古礼、地域及姓氏等多重意义。
1. 核心本义:吉祥、吉利(与“凶”相对)
“吉”的甲骨文字形由“兵器”(戈/斤)与“容器”(豆/皿)组成,象征将兵器存放于器中不用,寓意停止战争、消除危难,引申为“吉祥”“吉利”。这一本义贯穿古今,是“吉”最常用的含义,如“吉祥如意”“大吉大利”“逢凶化吉”“吉光片羽”(喻残存珍贵文物,因“吉”含珍稀之意)等词语均源于此。
2. 引申义:善、贤、美
由“吉祥”延伸,“吉”可指代“善”“贤”“美”,强调道德或品质的美好。古文中常见“吉人”(善良有才德的人,如“吉人天相”意为好人会得到上天保佑)、“吉士”(古时对男子的美称,后引申为贤能之人,如《尚书·立政》提到“继自今立政,其勿以憸人,其惟吉士”)、“吉言”(善言,如《尚书·盘庚上》“汝不和吉言于百姓”)等用法。
3. 名词用法:朔日、吉礼、古州名、姓氏
朔日:农历每月初一称为“吉日”或“初吉”,《诗经·小雅·小明》“二月初吉”、《周礼·天官·大宰》“正月之吉”均指朔日,因古人认为朔日是新一周期的开始,适合举行重要活动。
吉礼:古代“五礼”(吉、凶、宾、军、嘉)之一,指祭祀鬼神的礼仪,如祭天、祭地、祭祖先等,是古代社会最重要的礼仪活动,《周礼·大宗伯》“以吉礼事邦国之鬼神示”明确了其地位。
古州名:隋代始设“吉州”,治所在今江西省吉安市,唐代、五代、宋代、清代均沿用此名,后成为地域文化的代表,“吉剧”(流行于吉林的地方戏曲,以“二人转”为基础)即得名于此。
姓氏:“吉”是常见姓氏,源于周代“姞姓”(黄帝裔孙伯儵受封南燕国,赐姓姞,后省去女旁为吉)或姬姓(周宣王贤臣尹吉甫,支庶后代以祖字“吉”为氏)。近代代表人物有抗日英雄吉鸿昌(“恨不抗日死,留作今日羞”的诗句广为流传)。
4. 其他意义:数词、象声词
数词:在国际单位制中,“吉”是“吉咖”(Giga)的简称,表示10的9次方(1,000,000,000),缩写为“G”,常用于计算机存储容量(如1GB=10亿字节)、物理量(如1GW=10亿瓦)等领域。
象声词:模拟物体碰撞或马蹄声,如“吉蹬蹬”(马蹄声)、“吉丁”(金属玉器清脆的碰击声)、“吉丁当”(金属玉器折断或碰撞的声音)等,多见于文学作品中对声音的描写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