立冬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九个节气,也是冬季的起始,一般在每年公历11月7日至8日交节。此时“立”表示建立、开始,“冬”有“终了、收藏”之意,意味着万物由生长转入休养与收藏,气候由秋季的少雨干燥过渡到冬季的阴雨寒冻。立冬后,日照时间继续缩短、正午太阳高度继续降低。按传统“节气法”,以立冬为冬季之始;而按“气温法”,以日平均气温连续5天稳定≤10℃作为入冬标准。立冬三候为:一候水始冰;二候地始冻;三候雉入大水为蜃。
冬至的含义与时间
冬至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二十二个节气,通常在每年公历12月21日至23日交节。这一天太阳几乎直射南回归线,是北半球一年中白昼最短、黑夜最长的一天;自冬至起进入“数九寒天”,各地气候普遍进入一年中最寒冷的阶段。冬至兼具自然与人文内涵,古称“日短”“日短至”,又称“冬节”“长至节”“亚岁”,在古代还是重要的祭祖节日,民间至今保留丰富习俗。自冬至起,白昼逐日变长,民间有“冬至一阳生”的说法。
两者的核心区别
维度 | 立冬 | 冬至
时间 | 每年公历11月7–8日 | 每年公历12月21–23日
性质 | 冬季的开始(节气上的起点) | 冬至日是北半球白昼最短、黑夜最长的一天,之后白昼渐长
天文标志 | 太阳到达黄经225° | 太阳几乎直射南回归线
气候特点 | 由少雨干燥转向阴雨寒冻;北方冷空气活跃,南方或有“十月小阳春” | 进入“数九”寒天,常言“冷在三九”
文化意义 | “四立”之一,民间有“立冬补冬”、吃饺子等习俗 | 重要传统节日,有祭祖、北方吃饺子/馄饨、南方吃汤圆/长线面等习俗
季节划分 | 传统以立冬为冬季之始(节气法) | 不作为季节划分起点,但为寒冷高峰的标志
上述差异决定了:立冬重在“入冬的起点”,冬至重在“一年中最寒时段的开始与阴阳转折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