节日名称 | 日期(农历/公历) | 核心习俗 | 文化内涵
春节 | 农历正月初一(公历1月下旬2月中旬) | 贴春联、年夜饭、守岁、拜年、舞龙舞狮、放鞭炮 | 辞旧迎新、阖家团圆、祈福纳祥,是中国人最隆重、更具代表性的传统节日
元宵节 | 农历正月十五 | 吃元宵(汤圆)、赏花灯、猜灯谜、踩高跷、耍龙灯 | 团圆美满、热闹喜庆,标志着春节庆祝活动的结束,也是春节之后的之一个重要节日
龙抬头 | 农历二月初二 | 理发(剃龙头)、吃龙耳(饺子)、吃龙鳞(春饼)、熏虫儿 | 祈求风调雨顺、驱邪避灾,源于古代农耕文化对龙的崇拜
上巳节 | 农历三月初三 | 踏青、祓禊(祈福消灾)、曲水流觞(文人雅集) | 迎接春天、亲近自然,古代文人常借此日吟诗作赋
寒食节 | 冬至后105或106天(公历4月上旬) | 禁火、吃冷食(如寒食团)、祭祖 | 纪念春秋时期介子推,倡导忠义与感恩,后与清明节融合
清明节 | 公历4月5日前后 | 扫墓祭祖、踏青郊游、放风筝、插柳 | 缅怀先人、亲近自然,兼具自然节气(清明)与人文节日(祭祖)的双重内涵
端午节 | 农历五月初五 | 吃粽子、赛龙舟、挂艾草菖蒲、佩香囊 | 纪念战国诗人屈原,弘扬爱国精神,也有驱邪避疫、祈求健康的寓意
七夕节 | 农历七月初七 | 乞巧(穿针引线、 *** 手工艺品)、拜织女、吃巧果 | 浪漫爱情(牛郎织女传说)、祈求智慧与巧手,是中国传统“情人节”
中元节 | 农历七月十五 | 祭祖、放河灯、烧纸锭 | 缅怀先人、超度亡灵,源于古代祖先崇拜,部分地区称为“鬼节”
中秋节 | 农历八月十五 | 吃月饼、赏月、家人团聚、燃灯 | 团圆和谐、感恩自然,源于古代秋分祭月习俗,是中国第二大传统节日
重阳节 | 农历九月初九 | 登高、插茱萸、吃重阳糕、赏菊、敬老 | 敬老孝亲、祈福长寿,源于古代避灾习俗,1989年被定为“中国老人节”
冬至节 | 公历12月2123日 | 吃饺子(北方)、吃汤圆(南方)、祭祖 | 冬至大如年,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制定出的节气之一,象征阳气开始回升
除夕 | 农历十二月廿九或三十 | 除夕夜团圆饭、守岁、贴年红(春联、福字、窗花)、祭祖 | 辞旧迎新、阖家团聚,是一年的最后一天,也是春节庆祝活动的开始
注:表格涵盖了中国主要的传统佳节,其中春节、元宵节、清明节、端午节、中秋节为国家法定节假日,也是更具影响力的传统节日;龙抬头、上巳节、寒食节、中元节、重阳节、冬至节、除夕等虽未列入法定假日,但仍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,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。部分节日如清明节、冬至节兼具自然节气与人文节日的双重属性,体现了中国传统“天人合一”的理念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