除夕,又称大年夜、除夕夜、除夜等,是农历一年最后一天的夜晚,时值年尾的最后一个晚上,承载着“旧岁至此而除,另换新岁”的重要意义,是中国民间极具代表性的传统节日之一。
一、除夕的历史渊源:起源于上古岁末习俗
除夕的起源可追溯至上古时代的“逐除”仪式。据《吕氏春秋·季冬记》记载,古人在新年前一天会用击鼓的方式驱逐“疫疬之鬼”,称为“大傩”,这是“除夕”节令的早期形态。西晋周处的《风土记》最早提及“除夕”名称,将岁末最后一天称为“大除”(大年夜),前一天称为“小除”(小年夜)。先秦以来,除夕逐渐融合了祭祖、守岁等习俗,成为固定的年节节点。
二、除夕的传统习俗:多元且富有文化内涵
除夕的传统习俗围绕“除旧布新”“阖家团圆”展开,涵盖多个方面:
年夜饭:又称“团圆饭”,是除夕的核心活动。家人围坐一桌,共享丰盛菜肴,北方多食饺子(象征“更岁交子”),南方则有鱼(寓意“年年有余”)、年糕(象征“年年高升”)等,体现了对家庭团聚的重视。
贴年红:包括春联、门神、窗花、福字等红色元素。“年红”以鲜艳的色彩和吉祥的图案,烘托节日氛围,寄托“驱邪避灾、迎祥纳福”的美好愿望(如春联对仗工整、福字倒贴寓意“福到”)。
祭祖:是除夕的重要仪式。人们会在家中或宗祠摆放祖先牌位,陈列鱼肉、酒菜等供品,上香跪拜,表达对先人的怀念与感恩,传承“慎终追远”的传统美德。
守岁:又称“照岁”,指除夕夜灯火通宵不灭。家人围坐炉旁闲聊或娱乐,象征“驱赶邪瘟病疫”,同时迎接新年的到来,体现了对新一年的期盼。
燃爆竹:民间有“开门爆竹”之说,新年到来时燃放爆竹,以“噼啪”声除旧迎新,增添喜庆氛围(爆竹起源于古代“爆竿”,后演变为纸制鞭炮)。
三、除夕的文化地位:传统祭祖大节与华人共同节日
除夕与清明节、中元节、重阳节并称为中国民间“四大传统祭祖大节”,强调家族血脉的延续与对祖先的敬畏。在国人心中,除夕具有特殊的情感价值——无论漂泊多远,游子都会赶回家乡与家人团聚,共享年夜饭、共度除夕夜,成为维系家庭情感的重要纽带。
受中华文化影响,除夕也是汉字文化圈国家(如韩国、越南等)及世界各地华人华侨的传统节日,成为传播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。
四、除夕的现代传承:法定节假日与民间延续
除夕的传承在现代社会得到进一步强化。2024年11月12日,国务院发布《关于修改〈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〉的决定》,自2025年1月1日起,春节放假4天(含农历除夕),明确将除夕纳入法定节假日,保障了民众对除夕的庆祝权利。尽管历史上曾有过调整(如2008年至2013年除夕放假、2014年至2023年除夕不放假),但民间始终保留着“过除夕”的传统,其习俗仍在代代相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