徐州柳琴戏:扎根乡土的“拉魂腔”艺术
徐州是柳琴戏的核心流布区域之一,柳琴戏与徐州的文化土壤深度融合,形成了极具辨识度的地方戏曲形态。其前身为“拉魂腔”,早在明末清初便在邳州及周边苏、鲁、豫、皖地区萌芽,最初以“唱门子”(单人或双人清唱)、“跑坡”(多人组合流动演出)的形式活跃于农村,以民间故事、生活趣闻为内容,用方言俚语演唱,深受百姓喜爱。
历史脉络:从“拉魂腔”到“柳琴戏”的演变
柳琴戏的形成与发展贯穿了清代至民国的民间艺术传承。清乾隆年间,“拉魂腔”已在苏北、鲁南一带广泛流传,艺人们通过“抹帽子戏”(一人赶扮多个角色)拓展演出形式;清末民初,职业班社兴起(如邳县卢家班、睢宁吴克志班),演出从“地摊”转向舞台,行当逐步完善(大生、小生、毛腿子、小头、二头等);1953年,徐州地区以“拉魂腔”的主奏乐器“柳叶琴”(又称“土琵琶”)为名,正式定名为“柳琴戏”,标志着这一剧种进入规范化发展阶段。
艺术特色:浓郁乡土气息的“拉魂”魅力
柳琴戏的核心魅力在于其“拉魂腔”唱腔——女腔尾音常以上行七度大跳的“拉腔”收尾,婉转悠扬、余味无穷,民间素有“三天不听拉魂腔,吃饭睡觉都不香”的民谣;男腔则粗犷爽朗、嘹亮有力,多用本嗓演唱。其音乐结构独特,以“基本腔+色彩腔+民歌小调”组合,既有南方音乐的舒雅,又有北方音乐的激越,节奏多为有板无眼的1/4击拍,频繁的转调与大跳音程增强了旋律的新奇感。伴奏以柳叶琴为主(传统为两根丝弦,后改良为三至六弦),辅以笛子、唢呐、二胡等,形成了“土琵琶当家”的鲜明特色。
代表剧目与传承发展
柳琴戏的传统剧目多为生活喜剧,如《喝面叶》(讲述陈士夺赶会后回家的趣事)、《相女婿》(描绘青年男女婚恋场景)、《小书房》等,这些剧目由艺人根据民间生活创作,没有文人介入,保留了浓郁的“农民化”风格(如皇帝、高官也说农民话、做农民事);现代剧目则有《灵堂花烛》《王华登基》《墙头记》等,其中《喝面叶》《相女婿》曾被上海唱片社灌制唱片、收入《中国地方戏曲集成》,成为经典保留剧目。传承方面,邳州柳琴剧团(原邳县柳琴剧团)是徐州柳琴戏的重要载体,成立于1953年,多年来坚持送戏下乡,年均演出100场以上,培养了大批优秀演员,推动了柳琴戏的普及与发展。
非遗地位:国家级文化瑰宝
2007年,由徐州市联合申报的“徐州柳琴”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,成为徐州文化的重要符号。近年来,徐州通过数字化保护(记录传承人身段、唱腔)、剧目创新(如融入大运河文化元素的新编戏《窑湾往事》)等方式,进一步推动了柳琴戏的传承与传播,使其在当代依然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