山西十大民俗之炕围画

admin

山西十大民俗之炕围画:黄土地上的“墙上非遗”

炕围画是山西极具地域特色的民间造型艺术,亦称“墙围画”“炕围”,与壁画、建筑彩绘、年画一脉相承,是普通百姓对美好生活向往的直观表达。它主要流行于晋北、晋中、晋东南等地,其中原平、代县、襄垣的炕围画更具代表性,2008年襄垣炕围画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,2009年原平炕围画入选山西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。

一、起源与实用根基:从“护墙”到“装饰”的演变

山西十大民俗之炕围画

炕围画的诞生与山西的气候和居住习惯密切相关。晋北一带冬季寒冷漫长,火炕是家庭的核心活动空间,但环炕墙面易脱落起皮,常蹭脏衣物被褥。于是,人们用白土调胶水涂刷墙面形成“围子”,既保护墙面又避免脏污。随着时间推移,心灵手巧的工匠将建筑彩绘、剪纸、年画的技法融入其中,逐渐发展成兼具实用与美观的炕围画。早期炕围画以简单线条和素色为主,后来逐渐丰富为“中心炕围、靠背、条屏、地围”四大板块,高度约二三尺,长度随土炕调整。

二、艺术特色:多元素的融合之美

炕围画融合了多种民间艺术精髓,形成了独特的风格:

技法融合:借鉴壁画的厚重感、年画的鲜艳度、建筑彩绘的规整性,采用“勾勒+填色+罩油”的传统工艺。先用铅笔或香灰托样,再用矿物颜料(如石青、石绿)和植物颜料(如胭脂、藤黄)上色,最后刷桐油或清漆增强光泽和耐用性,即使日常擦拭也能保持光亮如新。

构图特点:布局饱满、对称,以“中心炕围”为核心,周围环绕“靠背”(炕上方的墙面)、“条屏”(两侧墙面)、“地围”(炕沿下方),形成“上下呼应、左右对称”的视觉效果。画面常以“四季平安”“连年有余”等吉祥图案为边框,中间填充人物、山水或花鸟。

色彩风格:以“红、绿、蓝”为主色调,搭配金、银线条,明快艳丽却不失庄重。红色象征喜庆,绿色代表生机,蓝色寓意宁静,符合北方百姓“热闹、红火”的审美偏好。

三、题材与文化内涵:民间生活的“百科全书”

炕围画的题材包罗万象,既有传统故事,也有现实生活,传递着深厚的文化内涵:

传统美德:以“二十四孝”“三娘教子”“孔融让梨”等故事为主题,通过生动的人物形象传递“孝悌忠信”的传统美德,成为家庭教育的“活教材”。

戏曲与文学:融入《红楼梦》《西游记》《水浒传》等经典戏曲和小说片段,如“黛玉葬花”“三打白骨精”,将文学经典转化为可视的画面,丰富百姓的精神世界。

自然与生活:描绘“松竹梅兰”“鹿鹤同春”“喜鹊登梅”等自然景物,以及“丰收图”“农家乐”等生活场景,展现百姓对“丰衣足食、安居乐业”的向往。

时代印记:文革时期,炕围画融入“红海洋”“样板戏”“英雄人物”等元素,如“红灯记”“智取威虎山”,成为时代特征的见证;改革开放后,又增加了“北京天安门”“桂林山水”等现代题材,反映社会的变迁。

四、传承与现状:从“生活必需”到“非遗保护”

过去,炕围画是农村家庭“盖新房、娶媳妇”的必备项目,画匠走街串巷,生意兴隆。原平炕围画艺人最多时达近千人,家家户户都以拥有精美的炕围画为荣。随着时代变迁,土炕逐渐被席梦思取代,炕围画失去了存在的载体,传承面临困境:老艺人相继去世,年轻一代对传统技艺兴趣不高,炕围画存世量日渐稀少。

为保护这一非遗技艺,山西采取了一系列措施:襄垣县组织老艺人免费为村民作炕围画,通过“活态传承”保留技艺;原平市建立炕围画档案,收录老艺人的作品和技艺流程;通过展览、短视频等形式向海内外推广,让更多人了解炕围画的文化价值。近年来,韩国等国家的友人专程到原平观摩炕围画技艺,使其逐渐走出国门,成为山西文化的一张名片。

炕围画不仅是山西民居的装饰符号,更是黄土地文化的“活化石”。它承载着百姓对美好生活的向往,记录着时代的变迁,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文化内涵,值得我们永远传承和珍惜。

文章版权声明:除非注明,否则均为天海易学原创文章,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