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行为禁忌:传统与现代的“避讳”
1. 言语忌讳:避免说“穷”“破”“断”“坏”“死”等不吉利字眼,若小孩啼哭,需及时安抚,认为啼哭是“没头彩”,兆示疾病或凶祸。
2. 行为细节:端杯、盘、碗、碟要小心,不慎打坏时需立即说吉祥话(如“缶开嘴,大富贵”)弥补;忌打碎碗碟,若不小心打破,需用“碎碎(岁岁)平安”化解。
3. 人际交往:忌别人来家借东西(尤其是水、火),认为“借出去的是财”;忌外人径直进入主人卧室或揭床帐,视为不礼貌;忌与别人犯口舌、吵架,避免引发矛盾。
4. 卫生习惯:传统上忌洒水、扫地、倒垃圾(视为“聚财”,怕扫走“财气”),但现代因燃放鞭炮、人来客往,可适当打扫,但需注意保持环境整洁;忌用不清洁的手触摸口、眼、鼻,打喷嚏或咳嗽时用纸巾或肘臂遮掩。
二、健康禁忌:守护身心安全的“红线”
1. 个人防护:规范佩戴口罩(覆盖口、鼻、下颌,压紧鼻夹)、勤洗手(用“七步洗手法”搓洗20秒以上)、保持社交距离(1米以上),避免心态疲劳,杜绝侥幸心理。
2. 聚餐与饮食:家庭私人聚会控制在10人以下,有流感等症状尽量不参加;使用公筷公勺,减少接触传播;避免食用无标识、过期或来源不明的散装白酒/泡制酒,防止中毒。
3. 慢性病管理:心脑血管疾病、呼吸系统疾病等慢性病患者需注意休息,避免过度劳累;按时服药,外出时随身携带药品;减少冷热环境 *** ,密切关注血压、心率变化,如有不适及时就医。
4. 饮食健康:坚持“五类多样”(主食粗细搭配、果蔬应季新鲜、肉类优选鱼禽、坚果奶类适量)、“四减三餐”(减盐、减油、减糖、减酒,三餐规律)、“二多一注意”(多喝水、多咀嚼,杜绝浪费),避免暴饮暴食、过量饮酒。
三、其他禁忌:兼顾传统与实际
1. 出行安全:尽量错峰出行,避免前往人群密集场所;乘坐公共交通时全程佩戴口罩;自驾时遵守交通规则,避免疲劳驾驶。
2. 娱乐活动:单位组织的活动需控制规模,制定防疫措施;大型文艺演出、汇演原则上不建议开展,倡导线上互动;文体活动时佩戴口罩,保持场地通风。
3. 购物与饮食:购买食物到正规商场或超市,加工前彻底洗净双手,生熟分开(砧板、菜刀专用),直接入口的果蔬彻底清洗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