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传统习俗
迎冬与祭祖:古代有在立冬日迎冬于北郊、祭黑帝玄冥的礼仪,民间亦常在立冬进行冬烝之祭,以时令佳品祭祀祖灵,祈岁稔年丰。
补冬:民谚“立冬补冬,补嘴空”,人们以美食进补、犒劳一年辛劳,寓意御寒纳福。
吃饺子:北方广泛流传“交子之时”吃饺子,取秋冬交替之意;部分地区偏好倭瓜馅。
冬酿:在绍兴等地,自立冬开启“冬酿”,利用清冽低温酿制黄酒,风味更佳。
地域饮食:如南京立冬讲究吃生葱以御湿寒;福建、潮汕一带流行吃甘蔗、炒香饭等“补冬”食俗。
二、农事与生产活动
北方:农林作物普遍进入越冬期;在华北、黄淮,当日平均气温降至约4℃、土壤“夜冻昼消”时,抓紧浇灌冬水,以补水保温、减轻冻害。
江淮与江南:秋收、秋管、秋种接近尾声;江南抓紧抢种晚茬冬麦、移栽油菜。
华南:正值“立冬种麦正当时”。
其他:北方设施农业注意大棚加固与通风;各地因立冬后空气转干,需加强林区防火。
三、起居养生与健康要点
作息:顺应闭藏规律,提倡早卧晚起,保证每日7–8小时睡眠;醒后“缓”起,老年人先活动手脚再下床,降低清晨心脑血管事件风险。
保暖与防病:注意头颈、背腹、足部保暖;保持室内通风与手卫生,少去人群密集场所,必要时规范佩戴口罩;建议老年人、慢病患者提前接种流感疫苗、肺炎球菌疫苗。
饮食:以温补为主,兼顾均衡,适量摄入优质蛋白与富含维生素A、C的新鲜蔬果;少食生冷,不宜过量进补。
运动:选择轻缓项目(如散步、太极、八段锦等),循序渐进,避免剧烈运动与受寒;晴暖时段可适度户外活动。
四、气候特点与出行提示
时间与含义:立冬在每年公历11月7—8日,为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九个,标志冬季开始。
物候:三候为“水始冰、地始冻、雉入大水为蜃”。
天气趋势:冷空气活动趋于频繁,易出现降温、大风、雨雪的“三日寒、四日暖”式波动。
气象学入冬:连续5天日平均气温低于10℃才视为进入冬季;“立冬”并不等同于“入冬”。
区域差异:北方更易出现雨雪降温并陆续进入供暖季;南方部分地区在立冬至小雪期间可能出现风和日丽的“十月小阳春”。